■ 孙云晓
2016年1月8日《新安晚报》报道,安徽省合肥市一所中学高二学生小紫(化名),因为学习压力大,从7楼宿舍跳下。
小紫今年17岁,成绩名列班级前十几名。对于这样的成绩,老师曾表示:“考一本没有问题。”为了给孩子攒钱上大学,小紫的母亲每天打两份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却突然跳楼了。待母亲赶到时,女儿已经躺在医院的抢救室内昏迷不醒,仅留下一张纸条称 “太累了”。
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选择轻生,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不过与很多学生跳楼的事件不同,小紫好像并没有受到同学的排挤或者老师的责难,也没有受到父母的打骂。她的成绩位于班级中上等,性格温顺,按照老师的话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按理说也没有什么理由轻生。不过从她在现场留下的纸条“太累了”来看,小紫之所以做出自杀的举动的确是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
小紫的压力来自哪里?或许是父母的殷切期望和过度的付出,让她觉得唯有用成绩来报答父母。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取得老师和父母的赞扬,但事实上这种心态会埋下很大的隐患。
孩子的学习动力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求知需要,为满足自己认识和好奇而学习。第二种是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而学,比如为了学到某种技能,或者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第三种是为了父母和老师而学,学习是为了让父母和老师满意。第四种是为了竞争需要,学习就是为了超过别人,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后两者的学习动机都不属于良性动机,因为孩子学习的出发点并不是内在动力,这样长期坚持的结果就是很容易会迷失自我,缺乏对自我的理性评判,学习目标的制定是盲目的,对自己的要求也可能是为了父母而脱离实际的。
我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许多孩子把压力内化了,其压力甚至不亚于父母。小紫就是如此,父母的付出和期望,成为她的学习动力也成为她的学习压力,并最终压垮了她。我们从新闻中也可以看出,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有了苦闷难以向父母诉说,也可能是导致孩子积郁难释,最终选择轻生的原因。
对于父母而言,平时不要只顾着低头为孩子默默付出,而忽视孩子内心感受,父母还是需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
除了学习之外,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交际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很重要。良好的交际能力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朋友和伙伴,这是属于孩子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父母的权威在下降,同伴对他们的心理支撑就很重要。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对朋友的倾诉和朋友对他们的安慰、支持,往往会成为他们心灵的支撑,这也能避免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崩溃。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