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经纬 刘钰
在以往,家访常常以一种温暖体贴的姿态出现,是维系老师、家长和孩子的感情纽带;如今,“互联网+”时代,家校联系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家长微信群、家长QQ群、班级博客等网络交流手段越来越流行,传统的教师上门家访正逐渐弱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家访该不该受到质疑?
“家访好不好”引争议
北京的一位家长表示,孩子上学以来,学校的通知都是通过手机和微信下发的,如果有重要的事情,老师就会打电话把家长直接叫到学校,“孩子上学五年了,还没碰到过老师上门家访的情况。”。
而对于“传统家访到底好不好”这一问题,家长们的态度也产生了分歧,有人欢迎,有人质疑,甚至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对于教师上门家访活动,有四成多的家长投了赞成票,他们认为,家访能让家校双方全面了解孩子表现;二成多的家长则存在一定的顾虑,其余家长则表示说不清,需要观望。
马先生的孩子读小学五年级,成绩始终处于班级中游,他非常欢迎老师来家访,他说:“每次开家长会和老师的交流时间都很有限,如果老师到家来就可以好好地沟通,让老师更了解孩子的情况,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也有一些家长担心教师家访不知如何准备,或是怕只是走过场,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学生家长陈女士表示:“与老师的交流如今有便捷的网络和电子通讯方式,老师也可以通知家长到学校办公室谈。上门家访,家长要考虑如何招待,这对家长和孩子来说,多少有些心理负担。”同时还有一些家长则是出于个人隐私方面的考虑,不愿意过多地暴露自己家庭的情况。
家访让这个冬天不太冷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中央工艺美院附中艺美小学的李秋芬老师接连数天起了个大早。1月26日这一天,她按照计划,开始了这学期第9位同学的家访。
不过一次看似简单的家访却并非那么简单。和家长不断协调时间,化解家长紧张或者尴尬情绪,这些细节上的问题都需要李秋芬提前做好“功课”。1月26日,由于学生夏小琪(化名)上午需外出上课,家访的时间也被提前到早晨8点半,李秋芬和平日上课一样,起了个大早。
“假期里都做了哪些安排?”“上的兴趣班里有自己的小伙伴吗?”通过有关假期安排的话题切入,李秋芬发现夏小琪的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假期里为孩子安排了语文课外阅读、数学兴趣班,也善于与周围家长进行互动交流。谈及有关阅读、小升初的衔接,李秋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兴趣班的安排不可过度,数学的提升可借助已有的网络云平台资源;假期里应该学会做一种菜;虽然爱好各种课外活动,但初中应该找准自己可深入挖掘学习的兴趣点……简单平易的对话中,李秋芬和学生、家长一起进行假期方案的量身定制。
“家校共育不是大而空的概念,在家常中话教育有时就能解决真问题。”直到家访快要结束时,夏小琪的妈妈仍然难掩对学校、老师的感激之情。“一次简单的家访,一下就觉得老师更亲近了。通过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探讨,我们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对学校的教育理念理解也更透彻。”夏小琪的妈妈表示,此次家访老师提出的建议对孩子现在、将来的发展很有价值,这种量身定制的教育指导正是满足了孩子个性化发展的强烈需求。
家访也应与时俱进
对于家访,教师们也是态度不一。
有着多年班主任经验的北京市十中白老师说:“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让我感觉到,家访具有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功能,许多学生的校外表现及家庭背景等第一手资料只有借助家访才能获得。特别是处于关键年级的学生,家访能让教师对其的帮助更有针对性,一次家访前后的变化都会非常明显。”
但一些教师也担忧对全班几十个孩子一户户家访会增加太多的工作量,同时也怕与家长因为隐私、招待等问题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对此,北京房山区长沟中学主管教学副校长段文海表示,“教师家访,归根结底是要搭建学校、家庭沟通联系的桥梁,增进师生之间的真情实意。家访不应只是学校单方的硬性规定,而应尊重家庭选择权,加强家校互动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无论是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出发,还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家访都功不可没。时代的进步,只不过是对家访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