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颖
近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点赞,说这是“五中全会最接地气的利好消息”;有人担忧,说“第一个孩子养得那么辛苦,这第二个怎么养得起?”还有的在网上晒出了老大抱着老二的漫画,且标明“煤球大呀,盛不下呀,煤球小呀,盛不了呀”一下子把襁褓中的婴儿翻了个面朝下、背朝上,吓得一些人断了要老二的念头:“老大难防,老二难养”……
处于各种积极的、消极的各类信息的包围之中,一些有生育能力、身在其中的爸妈很是纠结:“到底该不该生二孩?”
在我看来,生孩子是家庭的大事,也是国家的大事。二孩生还是不生,个人有选择权、决定权。但是这个选择、决定应当建立在理性思考、权衡利弊、兼顾当前与长远的前提之下,切不可盲目行事。
国家全面放开两孩的计划生育新政是有缜密思考的,概括各种解读,至少有这样几个原因:一、人口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没了人口红利,在竞争力上就少了一枚盾牌。从两年前实施“单独二孩”到现在全面放开两孩,这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减缓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二、“银发危机”加剧,年轻人越来越少,今后谁来工作、谁来纳税、谁来养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都成了问题;三、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步入老年,失独家庭成为社会的一大伤痛。失独父母所经历的心理创伤、经济压力、医疗养老问题超过多子女家庭丧子后承受的痛苦,唯二孩才有可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四、独生子女政策与我国传统的性别偏好冲突的结果是人们借助医学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造成男女出生比严重失调,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从宏观上看,从长远来看,国家全面放开二孩的确是当务之急,无论于国、于家,都是“利好”。
国家政策放开了,人们有了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尚方宝剑”,多年来为之担忧的独生子女的孤独、自身未来养老等问题有望因此而缓解。但是生个孩子不像买件物品那么简单,面对现实,人们的一系列担忧和纠结不无道理。毕竟,生育行为受经济收入、抚育成本、住房、教育、就业、健康、年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再生育的行为尤其要更加理性、更加谨慎。
生了孩子就要养,就要对孩子履行父母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和义务。这些年我们看到,有的女孩子因为出生缺陷或残疾,遭遇父母遗弃;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中缺少父母的呵护,心理和行为问题突出;有的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或能力缺陷把孩子交给老人,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亲情,成了他们一生的痛……想要二孩的父母们,先想想自己能否对孩子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如果担负不了对孩子的抚养及教育的责任,你还准备生吗?
生孩子,很多人首先算的是经济账。这些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养育成本也水涨船高。况且,再生育的女性需要再次暂离职场,之后能否重回工作岗位也需要考量。事实上,第二个孩子的抚育成本明显小于第一个孩子。从长远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老大与老二为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父母陪伴孩子的付出,也更有利于满足孩子的需求。至于生育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女性由于生育而带来的就业困难,国家卫计委负责人在谈及二孩政策时表示:“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和家庭发展的政策,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这样的政策兑现应当是迟早的事。
生不生第二个孩子不只是夫妻俩说了算,不能不顾及“老大”的感受和态度。近年来,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件接连发生:东莞14岁的姐姐用水果刀把9岁的妹妹捅死,西安14岁的哥哥把一岁半的妹妹用菜刀砍死,13岁女孩用自杀逼迫父母放弃生二孩……尽管都是极端的案例,但是原本“独生”的孩子反对添个弟妹的并非个案。愿意生二孩的父母们如何应对老大对老二的排斥,是一个不能不正视的新问题。一方面,不能因为老大反对而轻易放弃,这样会强化老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给日后对他的教育带来更大的阻力;另一方面,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法从满足他的需求角度帮他找到有个弟弟或妹妹对自身有利的理由,取得孩子的认同,而不是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更是特别需要父母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这是对父母教育智慧的考验。
总而言之,全面放开生育二孩是件好事,如何把好事做好,是政府和每个当事人都要认真思考、理性面对的问题。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