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0月22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赋权妇女 消除“无声的危机” 故宫管理是个细活儿 “帮拧瓶盖”校规让女生情何以堪? “试用”变“白用” “老年漂”背后的乡愁与温情 “义转”让行救护车免责应有制度保障 马航失联者被起诉腾房的情与法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年漂”背后的乡愁与温情

□ 杨朝清

有这么一群“老年漂”,他们操持着不同的口音,来往于家和幼儿园之间;他们每天带着孩子,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论着家长里短;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10月20日《现代金报》)

在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的当下,父母与子女通常处于一种分散居住的状态。受交通、时间、物质等因素的限制,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好,难以落到实处。为了能够有子女陪伴,也为了帮助子女减轻负担,在“父母心”的驱使下, “老年漂”在乡愁和亲情间痛苦并快乐着。

作为一种打破常规的团圆方式,“老年漂”是一些老人对当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尤其是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的一种回应与策略。在传统社会中,“父母在,不远游”。而在现代社会,对所谓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许多年轻人在异乡漂泊、扎根。除了在国庆节、春节等节假日回老家看望下父母,年轻人鲜有机会和父母进行情感互动。

当子女难以“常回家看看”,一些老年人便进行“逆向流动”,从老家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老年漂”的背后,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也有老年人对精神慰藉、情感支持直接而强烈的利益诉求——许多父母宁可自己多受苦受累,也要让子女少吃苦受累。这些老人没有多少成本与收益的算计与权衡,有的只是对家庭温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子女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急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重塑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老年漂”的背后,既有“不得不如此”的无奈和艰辛,也有“想要如此”的温馨与甜蜜。作为一个阶层或者一个群体生存生态的缩影,“老年漂”的爱与痛,见证了人们对合家团圆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只不过,“老年漂”作为一种社会新现象和新问题,还没有及时地被纳入到社会治理网络中来,让他们成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不管”“三不靠”的边缘群体。不论是缺乏朋辈群体,还是担忧医保、社保问题,抑或户口门槛下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老年漂”在更好地实现家庭功能的同时,自身却承受了诸多的痛点与泪点。

一项调查显示,“老年漂”的三大主因分别是“帮子女带小孩”“照顾子女的生活”“想念子女”。这些“老来漂泊”的人们不仅需要家庭的温情,也同样需要城市融入。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只有给予他们的人生多一些光亮和温暖,“老年漂”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