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云
围绕故宫90年,有好多事儿。
最大的事儿,当然是《清明上河图》。我去的那天,已经是国庆黄金周之后。天蒙蒙亮出发,六点多到午门,为的是排队领号。这个领号,据说是为应付人多,开展之后设计出来的。向午门出发,进入故宫。武英殿离午门不远,登堂入室,《清明上河图》和一大波其他书画珍宝就在眼前了。国宝展示的隆重,原可以有N种方式显耀,但在《清明上河图》上,却是选择了催促和虎视眈眈。在这种环境下,欣赏的愉悦你是体验不到的,只会因为被不停驱赶着,剩下“多看两眼”的急促和不耐烦。总之,大约也就不到三分钟吧,原本冀望的欣赏国宝的美妙和穿越感,还没开始,就懵懵懂懂地结束了。这时我的感觉,我就是一纯粹的凑热闹的好事者。
有一小插曲,快出武英殿时,有几个保安,正往殿里运隔离栏杆架。为了省力,他们就拖着架子往里走,铁座蹭着青砖,发出刺耳的划音。许是看到我侧目的样子,旁边的保安,才赶紧提醒同伴儿,把架子拎起来。武英殿的青砖,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原配的,但把建筑工地上运送辅料的招数,用在故宫建筑,和近在咫尺的《清明上河图》边,总是不搭调的吧。
于是在后面的时间里,我特意关注了下故宫的保安。我发现,因为文化水平的落差,特别是对故宫的文物性质的淡漠,他们的举止里,体现出了太多与故宫气息的不相符。如果这种特展的保安,换成志愿者或者文物爱好者呢?
这个特展,叫《石渠宝笈》特展,武英殿有一部分,延禧宫有一部分。从武英殿到延禧宫,是个大对角,要纵贯三大殿。由于是推着老娘来的,所以考察故宫的无障碍设施,就成了跨越这个大对角时的主要功课。
故宫的轮椅坡道,有,但参差不一。有的地方,坡道之恢宏,简直就不像为轮椅准备的。有的地方,又根本没有。所以,我就不得不一会儿推着,一会儿搬着,收收放放,手忙脚乱。门槛处又是个学问。有的门槛,没有设置轮椅通道,只能下车搬过去,而有的门槛,又设置大发了,干脆把门槛锯下,变成了可拆装的门槛。而参看没有设置轮椅通道的门槛,我又不得不怀疑,这些锯掉的门槛,貌似就不是专为轮椅设置的吧?总之,在这没有和锯掉的两极之间,好像就从来没有考虑过一条中间道路,一个木制或金属的过桥装置,既无损文物,又方便拆装。
人多,总会成为管理粗放和疏失的借口,但也仅仅是借口。凭依着世界上最大最恢宏的古建筑群,故宫的管理,一直有两条道路可选,一个是与之匹配的精细到每个细节;一个是与之抵触的粗放到每个细节。鉴于故宫新开放区域的不断增加,这个选择就尤其显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