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高峰
“一个中等技能的绣娘年收入约3万元,相当于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多,现在全省手工从业妇女近30万人,手工及相关产业产值近15亿元。”说起“锦绣计划”实施给妇女创业就业带来的效益,贵州省妇联主席罗宁这样给记者算经济账。
数字直观、明了,一如“锦绣计划”实施之初制定的目标明确。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俗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赋予了经济欠发达的贵州后发赶超的巨大潜力。“贵州有数百万少数民族妇女,大部分妇女都会绣花,苗族、水族、布依族等民族的妇女更是有一手刺绣的绝技。但是,她们没有合适的渠道将其转化为经济收入,很多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罗宁替姐妹们着急,多次深入调研后,怎样带动妇女创业就业,她已了然于胸,“推进特色手工业发展,既可以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又能推动文化扶贫,更让妇联工作与产业经济结合。”
2013年7月,贵州省妇联推动贵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意见要求全省各地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实现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
政令一出,施行水到渠成。“锦绣计划”被列为贵州省妇联的一号工程。随后,省妇联与省中小企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建立了由20个省直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各部门认真落实责任,为手工产业提供资金、技术、减税等政策的支撑,全力推动产业发展。“锦绣计划”专项资金总量达到1500万元。
有钱办事,有人办事,还得把惠民好事做实。在“锦绣计划”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力量为了同一个目标汇聚在一起。
作为“锦绣计划”的起源地,松桃县苗绣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绣娘培训工作。基地成立的“松桃苗绣技能培训学校”,以“传、帮、带”的方式在学校及周边展开培训,给全县28个乡镇的3800名苗家妇女提供了培训、就业机会。
“一个月能挣3000多,一年下来能挣4万多呢,与之前在厦门打工相比,现在轻松多啦,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接受了培训的田应美在松桃苗绣基地公司专业从事绣织工作,不仅传承了苗绣技艺,还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照顾家庭一举两得。
两年来,贵州妇联整合扶贫办、人社厅、经信委、民委、文化厅、教育部门等资源,分层级分类别,依托妇联、企业、协会、合作社及学校开展绣娘培训,已经培训绣娘两万余人,有效地提升了妇女手工技能。
“锦绣计划”一头连着绣娘,一头牵着企业。一方面调动业界、学界的资源,进村入寨对绣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汇集绣娘资源,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企业的专业指导、严谨要求,也给传统手工注入现代元素,更适应市场的需求。在省妇联与科技厅开展的“妇女创新创业合作基金”项目,以及“妇女手工创意设计示范基地”项目中,有近60家企业得到扶持和奖励。目前,省妇联已经在全省扶持、创建了示范基地100余个,妇女手工专业合作社、多数企业正在形成“协会+公司+基地+绣娘”为模式的产业发展链。
今年7月,贵州省经信委主办的“多彩贵州” 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展销大会“两赛一会”如期举行,省妇联“借力”设立了“锦绣计划——贵州妇女手工产业专题展区”,在400平方米展厅内集中展示了20余家妇女手工企业生产的精美产品,并组织绣娘在现场进行纺织、刺绣、蜡染、枫香染等展示活动,全方位地向中外客商推介妇女手工产品。
而在今年3月,全国妇联副主席宋秀岩出席联合国第59届妇地会期间,会见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妇女署执行主任姆兰博-努卡,将贵州妇女手工的马尾绣和蜡染作品作为扶贫成果相赠,更代表着贵州妇女手工编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培训绣娘、搭建平台,只是“锦绣计划”为妇女圆梦的第一步,要实现“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路还长远。好在,贵州省政府将“实施锦绣计划,培养绣娘1万人”列入了今年的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振奋了妇女手工从业者的精神,增加了姐妹们做强做大手工产业的信心。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贵州的广大妇女正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绘就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锦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