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9月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罗萍:探究性别平等,不悔青丝换白发 王莹:为自由与和平坚守信仰 女性“厌食症”是一个性别哲学话题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6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莹:为自由与和平坚守信仰

1943年王莹在白宫演出后与罗斯福总统夫人合影。(资料图片)

1944年,王莹在美国耶鲁大学读书时,接受《时代》杂志记者采访的照片。(资料图片)

作为中国著名的明星艺术家、作家与革命者,王莹曾为中国抗战做出过特殊贡献,她在白宫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成为第一个在白宫演出的中国人;她和罗斯福总统夫人的合影,也成为中美反法西斯友好同盟的历史见证。

■ 陈亦水

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总是波谲云诡。在历史的激流中,曾有一颗璀璨的明星——王莹,她纯挚的品性,使她不为名利、不计个人安危,一直为自由与和平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作为中国著名的明星艺术家、作家与革命者,王莹曾为中国抗战做出过特殊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王莹原名喻志华,1913年生于安徽省芜湖市。小时候,父亲以五千块大洋将她卖给一个南京富商做童养媳。为了自由,王莹逃到舅母家。后因写了《给何健军阀的公开信》而遭到通缉,只身逃到上海,从此改变了一生。

1929年,王莹加入了由钱杏邨(阿英)、夏衍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成为一名左翼演员。女作家谢冰莹,将自己名字中的“莹”字送给她,她便从母姓正式改名为“王莹”。

1932年,王莹涉足电影界。因主演影片《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和《同仇》大受好评,她迅速成为当红女明星。不久,王莹的明星好友艾霞因不堪流言自杀,王莹愤然连续在《大晚报》上发表《没有和艾霞说最后一句话》和《卸除一件五色的外衣》,痛批社会带给女性的伤害,自己决心“冲出黑暗的电影圈”。

对于最后的银幕之作《自由神》,1935年,王莹在《电通》杂志上撰文呼吁:“‘你是一个人,一个堂堂的人!’‘我们要努力,为了民族的自由解放,我们要向敌人拼命!’整个民气消沉的今日,尤其是严重压迫下的妇女们,谨呈现剧中人的这两句话。”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王莹随“新中国剧团”(前身为“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赴南洋演出,为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筹款。

在新加坡,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非常成功,著名画家徐悲鸿为此创作出了一幅同名油画,题字“人人敬慕之女杰王莹”。南洋华侨筹赈会当即把它印成明信片,盈利全部捐给抗战。

——“人人敬慕之女杰”的声誉,便从此传播开来。

为了争取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王莹受周恩来的委托,奔赴美国留学、宣传中国抗战。

1942年,王莹与丈夫谢和赓参加世界反法西斯青年代表大会,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她用英文向福特工厂的5万名工人发表了演说,宣传中国的抗战主张。

在林语堂的介绍下,王莹见到了怀有浓厚“中国情结”的赛珍珠。因为对文学和戏剧有着共同的爱好,以及对当前战时形势的一致看法,很快二人便成为密友。在赛珍珠的邀请下,王莹被聘为“东方与西方协会”的理事兼戏剧部主任,积极协助赛珍珠组建“中国剧团”,在美国各州巡演《遗产》《压迫》等反法西斯戏剧,其中包括赛珍珠执笔的戏剧《元配》。

1943年,王莹应邀在华盛顿白宫演出。她在现场演唱了花腔女高音经典曲目《踏雪寻梅》,还有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最后上演了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将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战精神展示在白宫舞台。

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如雷。王莹不仅是第一个在白宫演出的中国人,她和罗斯福总统夫人的合影,也成为中美反法西斯友好同盟的历史见证。

而更大的历史激流,即将随波袭来;个人命运,似乎在暗涌掀起巨浪之前早已注定。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迅速交恶。在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政府开始实施针对共产党的政治大清洗。

1954年,王莹与谢和赓遭到拘捕,赛珍珠也成为审查对象。由于王莹夫妇拒绝加入美国国籍,被当局流放到专门拘押外国移民的纽约州爱丽丝岛(Ellis Island)。为此,我国政府出面与美国正式交涉,二人才被释放并回国。

回国后,王莹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谢和赓则在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然而,宁静的生活,再一次被历史的激流冲击。

1957年,谢和赓被打成右派,次年下放到北大荒劳改。王莹不愿与丈夫“划清界限”,称病来到远离市区的香山,几乎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此间,她完成了《两种美国人》的书稿,书中记叙了她所认识的两种美国人:一种是像赛珍珠那样支持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友人;另一种则是敌视共产党和外来移民的麦卡锡主义狂热分子。

“文革”爆发后,王莹夫妇双双入狱。1974年,王莹死于狱中,年仅59岁。

20世纪80年代,王莹的美国见闻《两种美国人》和自传小说《宝姑》问世,而她本人已经离开10年了。

王莹,像是屹立在海岸线上坚实的岩石,上面既铭刻着“人人敬慕之女杰”,也有“三十年代的黑明星”“中共女间谍”的累累划痕。历史的激流,无数次摧毁沙滩上脆弱的城堡、吞没小鱼小蟹;拍打与她一样质地纯粹的岩石;而后者则坚守在风浪之中,矢志不渝。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现为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