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妇联举办的“各界妇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9月7日在北京召开。
座谈会上,东北抗联教导旅女兵代表李敏,沂蒙红嫂后人代表于爱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蒋建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主编刘萍,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韩湘景,中华女子学院学生单铭珺等各界妇女代表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抗战洪流,顽强抗争、敢于牺牲所建立的卓越功绩,热情赞扬、高度评价了中国妇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坚定表达了各界妇女在抗战精神鼓舞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东北抗联教导旅女兵代表李敏:
“她们不仅是抗日英雄,也是光辉历史”
身着东北抗日联军式样的军装,头戴军帽,座谈会上,92岁的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郑重地向大家鞠躬,顿时将大家拉到了烽火硝烟的年代。
李敏介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她从六岁起就参加了抗日救国儿童团,当时党中央派到东北的干部、老师,教他们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带领他们走上了抗日救亡之路。“我们歌唱中国人民怎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抗日救国等,这种教育实际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李敏说。
经过了14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华大地妇孺皆兵,她们以血肉之躯书写出可歌可泣、永垂青史的英雄壮举。”李敏说,东北有很多英雄牺牲在战场上,有赵一曼、八女投江和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都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们不仅是抗日英雄,也是光辉的历史,她们不屈的革命业绩,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弘扬和传颂的。
讲到动情之处,李敏不禁站起来,向在场的军队代表们深深鞠躬:“我参加过抗日战争,而你们建设我们的国家,你们都很优秀,是我们的榜样。”顿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李敏表示,“来参加此次会议,我非常激动。今天的女性是国家的主人,她们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我们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欢迎欢迎,欢迎抗日军,抗日救国,目的最光荣。为了民族,解放痛苦,英勇善战,人人称颂……”座谈会后,在与记者交谈时,李敏唱起了抗日时期的歌曲《欢迎抗日军》,她声音洪亮、精神高昂,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李敏用自己的歌声和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蒋建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座谈会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蒋建农详细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重要作用。他说,1840年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全民族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成为抗日战争能够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中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最有力的推动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造成中华民族空前的生存危机,同时也促成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团结抗日成为各阶级、各党派和海内外除极少数汉奸卖国贼以外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中国共产党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等名义发出一系列抗战宣言和文件,领导东北义勇军和抗联抗日、与主张反蒋抗日的19路军签订停战协定、参与建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组织各路红军战略转移实行“北上抗日”、发动“一二九”爱国运动等,率先倡导并积极促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两支政治力量。国共双方都以抗日为重,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维护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共方面始终把“统一”作为国共合作的第一原则,恪守在致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电报中提出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坚持不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游击战争和其他任何旨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活动,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破裂,使得国共两党绝大部分的军队在八年抗战中一直是投入在抗日战场上,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而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合作抗战的战略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没有具体的统一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在军事上,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主导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对日作战,但却创造了两个战场既相区别又互为依存,共同抗日的态势。这是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这种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独特战略局面,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主要是由中日双方的国情和力量对比所决定的。其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中国社会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政治力量组成的,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在抗战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在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还是片面的抗战路线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通过联合其他进步力量对国民党方面的动摇、专制、腐败等的监督、批评和揭露,从而扼制了国民党方面的投降、分裂势头,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与统一。
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韩湘景:
抗战中的一支号角
座谈会上,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韩湘景从《中国妇女》厚重的红色历史谈起,向与会者分享了76年前烽火硝烟的抗战岁月中杂志的创刊史和老一辈革命家关心杂志成长的故事。
韩湘景介绍,“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为更广泛深入地发动妇女群众,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39年2月20日作出了《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的第一条就是要用各种方式宣传妇女在抗战建国中的重要作用,其举措之一,就是创办《中国妇女》,在全国发行,动员妇女群众积极参加、支持抗战。
1939年6月1日,由中共中央妇委会主办的《中国妇女》杂志在延安创刊,妇委会秘书长吴平同志成为第一任主编。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中国妇女》的出版,亲笔题写了刊名,并为创刊号题诗一首,诗云:“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云。”
《中国妇女》一创刊,立即成为动员全国妇女投身抗战的一支战斗号角。她及时宣传党对时局的主张,发表党中央、毛主席的文章,刊发了大量反映全国各界妇女参与、支持抗战的报道,满腔热情地歌颂抗日女英烈,致电全国妇女,呼吁各阶层妇女团结抗敌。
韩湘景还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著名的抗日女英烈李林,放弃大学学业参加抗战,率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故事。当年6月15日出版的《中国妇女》杂志,以中央妇委会名义发表悼念李林等女英烈的文章。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杂志,《中国妇女》始终高举妇女解放的旗帜,直面妇女解放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种种错误观点,引导妇女认识到,只有在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中争取妇女解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全国妇联老领导罗琼同志,在抗战时期曾任《中国妇女》副刊主编,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们虽然身在深山沟,编辑的视线却是面对全中国、全世界……
诞生在延安的《中国妇女》杂志,倾注无数革命前辈的心血,为她写稿的作者名单中,有毛泽东、朱德、张闻天、邓发、张鼎丞、吴玉章、邓颖超、蔡畅、康克清、帅孟奇、张琴秋……也有丁玲、艾青、草明等等。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韩湘景表示,为推动中国妇女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妇女》杂志永远肩负使命,任重道远。
沂蒙红嫂的后人代表于爱梅:
承续红嫂家风 弘扬光荣传统
沂蒙红嫂的故事家喻户晓。座谈会上,沂蒙红嫂的后代于爱梅带大家重温了沂蒙红嫂的感人故事——
奶奶王换于是光荣传统的开创者。抗战时期,她带领全家创办了“战时托儿所”,三年时间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包括徐向前的女儿、罗荣桓的子女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孤儿回来看望她时,都和从前一样仍然喊她“妈妈”,沂蒙母亲这个名字迅速传开了。
革命烈士陈若克也管她叫妈妈。陈若克1939年响应毛主席“派兵去山东”的号召来到奶奶家,与奶奶母女相称,1940年与时任山东分局书记的朱瑞在奶奶家南屋结婚。1941年日寇来扫荡时,陈若克已有8个月身孕,随部队突围时,因行动不便而被捕。几天后,陈若克和她出生后一口奶水还没喝过的女儿,被日寇用刺刀活活刺死。一个月后,她们母女的遗体被秘密运出,奶奶看到血肉模糊的母女俩,痛不欲生,如丧亲女,变卖了三亩半地,为她们置办了寿衣、棺木,将她们葬在了自家菜园地里。“像这样的事,我奶奶还经历了很多很多,她认定共产党为人民求解放谋利益,是劳苦大众的恩人,从入党那天起,她就把自己交给了党,永远跟党走是她毕生的信念。”于爱梅如是说。
于爱梅的母亲张淑贞是爱党拥军的接力者,她曾担任2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党员发展工作,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她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为了照看好战时托儿所里的革命后代,姐姐出生后,母亲给她吃糊糊汤,把奶水喂给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她说:“自家的孩子,没了还能生养。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没了,恐怕就没有了血脉,咱自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就这样,托儿所40多个孩子一个没少,母亲和婶子却有4个孩子因为营养不良夭折。”于爱梅讲到此处,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于爱梅是红嫂家风的发扬者。她从小听着奶奶和母亲讲述“创办托儿所、救护伤员”的故事长大,铭记她们的教诲。于爱梅这一代叔伯姊妹21人,15人入党、3人参军。2004年她离岗后,正式从母亲那里接过了“红嫂针”,投入到拥军优属事业中,先后倡导成立“沂蒙红嫂协会”,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给子弟兵送去拥军鞋垫5000多双,做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2011年开始,她在红嫂纪念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累计作报告1000多场,向全国各地党员干部讲述她奶奶、母亲的事迹,影响更多的人爱党爱国、敬业奉献。
“抗战的烽火已经退去,沂蒙女性用生命和忠诚缔造的红嫂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沂蒙女性已经成为勇立时代潮头的巾帼英雄,我相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洪流中,‘红嫂精神’必将释放出更强大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力前行!”于爱梅坚定地说。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主编刘萍:
妇女运动得到飞跃发展
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主编刘萍以抗战中的两位知识女性(中央美院教授杨筠,中央歌舞团独唱演员孟于)为例,以“民族的抗战与抗战的妇女”为主题发言。
刘萍认为,作为抗战重要一员,中国妇女的地位与中国妇女运动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提升和飞跃发展。抗战使妇女的视域突破了“我”的局限,民族意识得到提升。在日本发动的图谋灭亡全中国的侵华战争中,国人不分民族,不分阶级,不分性别,均成为日军杀戮的对象,而妇女遭受的伤害更深,成千上万的妇女被强暴,被奸杀。民族的抗战使妇女意识到: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1935年,华北危机,时为北平艺术职业学校学生的杨筠受“一二九”学生运动影响,“有了抗日救国的思想”。15岁的孟于在成都,“从报纸上、广播上每天都看到、听到祖国的土地在沦丧,日本军队先后占领了北平、天津、保定,还有上海”;“我们在成都看到很多难民,有从东北、华北等地来的,拖儿带女、拉家带口,疲惫地逃到四川。他们讲的日本鬼子占领家乡后杀人放火的情形,激起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从而“觉得打日本、救中国是我们青年人责无旁贷的责任,一个青年人应该爱自己的国家,绝不当亡国奴。”她们的思想觉悟与精神境界得到了空前的升华。孟于说:“青年人不能再在学校里读死书了,我们要奔赴民族解放的战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吸引了她们,她们辗转千里,历经千辛万苦,相继奔赴延安,自觉地融入了民族和国家中。
抗战的妇女成为民族抗战的重要力量,个体命运发生转折,妇女运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广大妇女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慰劳救护、献金捐物、支前等活动,甚至拿起武器,参加战斗,成为抗战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作为知识女性,杨筠、孟于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分别用画笔、歌喉进行宣传动员,鼓舞民众抗日。杨筠说:“七七事变”后,“我和其他一些人到杭州附近诸暨县的几个村子画抗日壁画,让当地百姓知道日本侵略了中国。”而孟于在延安,演唱《黄河大合唱》《三八妇女节歌》等抗日歌曲,鼓舞战士和百姓的斗志。
在刘萍看来,杨筠和孟于的经历,代表了抗战时期大多数知识女性的成长轨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妇女运动的发展概况,“战争广泛深刻地教育和锻炼了中国妇女,她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使得中国妇女运动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并极大地影响了今后的妇女面貌和妇女运动。”
当代年轻女性的心声:
居安思危 珍爱和平
抗日英雄、英雄后代和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让当代年轻女性深受鼓舞。中华女子学院第十二届学生会主席单铭珺表示,抗战胜利70周年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就是:居安思危,珍爱和平,奋发图强,攻坚克难,释放每个青年人的能量,齐心协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单铭珺表示,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们一样,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精神支柱。要让梦想照进现实,珍惜每一个锻炼的机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对社会的参与、奉献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思想修养的提升。”
单铭珺表达了如何报效祖国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应与时俱进,培养超前意识,掌握对事物的基本分析与洞察能力,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牢记善小而为,永怀大爱之心,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奉献社会、改造社会的建设者。
一代青年女性,自有报国之志。来自空军的年轻军官谭艳梅告诉记者,9月3日她作为基层官兵代表参加了阅兵观礼,当看到革命先辈们乘车驶过天安门广场时,看到这些为祖国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们举起颤巍巍、握过钢枪的手敬礼时,自己热泪盈眶。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女兵,建功立业的舞台更加广阔,当女兵方队英武靓丽而行,我们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感到骄傲自豪。”谭艳梅表示,一代代话务兵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自己将一如既往牢记历史,做好本职,在岗位上再建新功。
来自海军的女兵李诗佳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我们相信,抗战精神会激励更多人身怀梦想,勇敢前行。(文字:本报记者 耿兴敏 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