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9月3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成长 是谁教会了孩子攀比? “熊孩子”的背后是良好教育的缺失 近六成家长为孩子零花钱烦恼 “猫爸”的故事 科学用碘盐 确保孕妇胎儿健康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熊孩子”的背后是良好教育的缺失

■ 孙云晓

8月19日,《武汉晚报》报道了武汉市民陈小姐总价值逾4000元的化妆品被亲戚家的孩子给糟蹋了的新闻。前几天,6岁的飞飞(化名)与奶奶一起到陈小姐家做客。陈小姐忙着招呼客人,没留意到飞飞不知何时溜进了自己的卧室,等他出来的时候,众人发现他满脸花哨,不知涂抹了什么东西。

陈小姐突然想到自己放在梳妆台上的化妆品,赶紧冲进卧室查看,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屋子里一股浓烈的香味,梳妆台上几乎所有的化妆品盖子都是打开的,各种面霜、乳液被弄得到处都是,镜子上有口红划过的痕迹……但陈小姐却不好发火,一方面碍于亲戚情面,另一方面也害怕老人责备自己乱花钱,只能生气地表现出与“熊孩子”保持距离。

“熊孩子”是一个网络用语,经常用来形容年龄小不懂事,却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有些网友对遇到的“熊孩子”深感头疼。很多时候“熊孩子”的过分行为是儿童好奇和无知的表现,同时也暴露出其父母在教育上的不作为。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太多的随意性,缺乏对孩子管束和规则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近些年来,“释放天性”“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传播到中国后,被许多父母所误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父母过于顺从孩子的意愿,对其放纵娇惯,就容易让他们养成了肆意妄为的习惯。其实教育是一种平衡,我们在尊重和关爱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自制和守规则。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那种无节制给予孩子的爱不是一种真爱,而是一种懒惰放纵,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毫无帮助。给孩子的爱需要经过父母的判断和思考,包括对孩子自制力和规则的培养。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乖巧懂事,但很多时候这不是在现场几句简单的说教就起作用的,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父母就需要有延迟满足的意识,并落实到细节:让孩子看动画片时有节制,买东西能够等待,玩玩具要有耐心等。在训练孩子的规则意识时,父母可通过设定时间,规律作息等方式,让他们懂得遵规守则。

当孩子进入陌生环境或公众场合时,父母要给予提醒。比如到别人家里去做客,不要随便碰他人的东西,如果想玩什么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同时,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做好一些准备。比如很多时候,孩子在公众场合由于过于兴奋或者忍耐不了耐烦而大声吵闹,父母均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能够让孩子安静下来的玩具或图书,还可以准备一些和孩子进行互动的游戏,每当孩子吵闹时,父母给孩子讲一段神奇的故事,玩一会儿有趣的游戏,孩子自然就会安静下来了。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