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云晓
8月19日,《武汉晚报》报道了武汉市民陈小姐总价值逾4000元的化妆品被亲戚家的孩子给糟蹋了的新闻。前几天,6岁的飞飞(化名)与奶奶一起到陈小姐家做客。陈小姐忙着招呼客人,没留意到飞飞不知何时溜进了自己的卧室,等他出来的时候,众人发现他满脸花哨,不知涂抹了什么东西。
陈小姐突然想到自己放在梳妆台上的化妆品,赶紧冲进卧室查看,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屋子里一股浓烈的香味,梳妆台上几乎所有的化妆品盖子都是打开的,各种面霜、乳液被弄得到处都是,镜子上有口红划过的痕迹……但陈小姐却不好发火,一方面碍于亲戚情面,另一方面也害怕老人责备自己乱花钱,只能生气地表现出与“熊孩子”保持距离。
“熊孩子”是一个网络用语,经常用来形容年龄小不懂事,却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有些网友对遇到的“熊孩子”深感头疼。很多时候“熊孩子”的过分行为是儿童好奇和无知的表现,同时也暴露出其父母在教育上的不作为。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太多的随意性,缺乏对孩子管束和规则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近些年来,“释放天性”“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传播到中国后,被许多父母所误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父母过于顺从孩子的意愿,对其放纵娇惯,就容易让他们养成了肆意妄为的习惯。其实教育是一种平衡,我们在尊重和关爱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自制和守规则。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那种无节制给予孩子的爱不是一种真爱,而是一种懒惰放纵,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毫无帮助。给孩子的爱需要经过父母的判断和思考,包括对孩子自制力和规则的培养。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乖巧懂事,但很多时候这不是在现场几句简单的说教就起作用的,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父母就需要有延迟满足的意识,并落实到细节:让孩子看动画片时有节制,买东西能够等待,玩玩具要有耐心等。在训练孩子的规则意识时,父母可通过设定时间,规律作息等方式,让他们懂得遵规守则。
当孩子进入陌生环境或公众场合时,父母要给予提醒。比如到别人家里去做客,不要随便碰他人的东西,如果想玩什么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同时,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做好一些准备。比如很多时候,孩子在公众场合由于过于兴奋或者忍耐不了耐烦而大声吵闹,父母均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能够让孩子安静下来的玩具或图书,还可以准备一些和孩子进行互动的游戏,每当孩子吵闹时,父母给孩子讲一段神奇的故事,玩一会儿有趣的游戏,孩子自然就会安静下来了。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