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打雪仗、捡石头、爬树、生火、挖沙子、听风声……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儿都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源,你会不会感到意外?这些再简单不过的自然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你有没有感到很惊喜?
近日,中国儿童中心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组推出“绿色土壤与绿色种子计划”,探索儿童亲自然力培养方法与模式,推动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基地的创建。项目组同时向社会发布了“儿童亲自然的50件事”,鼓励和倡导全社会重视儿童与自然的互动,为儿童创设亲近自然的环境和条件。
“这50件事,简单易做、有益有趣,是项目组在7年多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与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成果,针对当下中国儿童、特别是城市儿童所提出的,是我们送给孩子们的暑期大礼包。”项目负责人、中国儿童中心科研与信息部部长霍雨佳说,“这50件事涵盖了儿童发展的多种感官及能力,是儿童健康人格的基础,为他们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50件事的“简单”,正是项目理念的集中体现。在生活节奏过快的今天,项目组希望以这种具体、可操作的呈现形式,推广和普及研究成果,与成人达成共识,并共同服务儿童,使儿童受益。
项目组携手全国各地近20家校外教育机构,共同开展儿童亲自然“三大行动”,一是以“儿童亲自然的50件事”为核心,推动自然教育的普及,促进自然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融合;二是和儿童一起追寻人与自然“合作”的足迹,由儿童绘制“我的生态地图”;三是探索亲自然的系列教育活动,创建“我的自然学堂”,即设定一定的生态教育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连续开展4次以上、具有较强的教育性、系统性的活动。
据悉,湖南、贵州等地的妇女儿童中心利用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资源设计了夏令营,新疆儿童发展中心选了胡杨这一代表性树种做文章,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带领儿童探寻老四合院内的生态地图。各地更多机构已将目光转向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正在探索名副其实的“自然教育”。(小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