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6月27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民国才女”:怀念不如相见 天才少年的喜与悲 新书架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4.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国才女”:怀念不如相见

□ 舟子

据报道,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张充和6月18日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合肥四姐妹成为绝响。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去世,合肥四姐妹成绝响——不少媒体都用了这样的标题,很打眼,不但突出了张先生的“才女”特质,还带出了她所在的群体:四位同样不乏才华的姊妹。她们的故事,不少已为人熟知,这次不过旧事重提一番,在这四个姊妹中的最后一个离世之际。一个家族传奇落幕,就像所有美好的故事落幕之际,人们都不免为之感到可叹可惜。但时光并不理会人们的多愁善感,它只是按部就班地向前。

关于“最后的才女”,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以及她们的婚姻依旧是大多数报道中不会不提及的佳话: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大姐元和,喜爱文学,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充和工诗词,擅书法,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

关于“最后的才女”这个说法,网友有微量争议。何为“才女”?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出版的,不知是否版本不够新的缘故,上面只有“才子”词条,释义为:指有才华的人。没有收录“才女”一词。不过,我想,这不是一个问题:“人”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所以,“才子”一词涵盖的是今天的才子和才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才女”一词在今天似乎特别热,也备受青睐,以致成为了一个需要与“才子”分开来单独言说的词。才华难以精确量化,各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是否“才女”无需强求一致“点赞”。坊间口碑,不似评职称那么严格,不必过于计较也不必拘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才女,定难以做到“她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的造诣,早在30年代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享誉一时。她的书法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也难以胜任“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的实绩。

据报道,张充和先生一生低调谦和,淡泊名利,像她自书的对联所言“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所以,以她的“冷淡”风格,那些来自他人的评价,不论高低,也许于她生前并不重要,而现在则是更不重要了。“最后”一类的字眼往往容易动人情愫,但要做到绝对精确却不容易。仅就“民国才女”,据我所知,至少近在北京的就还有两位,其才学令人钦佩,至少,是令我景仰的。所以,“最后”姑且视为一种情感抒发,是表达对民国才女日见稀少的叹惋。

民国才女渐少是时间的不可阻挡,但才女却不因时光而止步,也不应该止步。在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的故事中,她们的父亲——苏州教育家张武龄往往只是被一笔带过,但他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可惜我们对他所知不多,只在四姐妹的传奇故事中得以管窥,比如这次读到的是:与三个姐姐所不同的是,张充和在不到一岁时过继给二房的奶奶当孙女。养祖母自任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大家闺秀的风范,还花重金延请高师,教她绘画、吟诗填词等,为她奠定了国学的功底。养祖母去世后,16岁的充和“归宗”回到苏州,在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上学,与姐妹们共同生活。姐弟们结伴郊游、骑自行车、赛球。父亲是位昆曲迷,充和也渐渐爱上并痴迷起昆曲来……

如果没有养祖母和父亲的悉心培养,充和即使有天赋也不一定能够成为才女。除了四姐妹,她的“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我不知道这位创办了女子学校的张武龄先生弟子几千,但我知道他的女儿们就是“教育的胜利”的最好说明,儿子们当然也不例外。即使没有与名人相关的婚姻“各自传奇”,她们的人生应该也是自足而幸福的,所以,叶圣陶老先生的那句话不妨改为“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选择嫁谁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因为她们有知识有文化,人生可以自足,虽然,她们后来的生活轨迹有所不同。在那个时代,她们很幸运,出生在那样一个崇尚女子也要有才的家庭,受益于女子也要有才的家风,最终,她们成为了才女,留下一段传奇般的怀想。

难忘“民国才女”,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怀想那种“女子也要有才”的时代新风尚,认知女子教育对个人、家庭、国家、社会的重要性,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社会进步与文化财富。这种进步与财富在今天延续和光大得还好吗?一朝相见胜过一味怀念,在女子教育已经大为普及的当下,让更多的才女出现当是对“最后的才女”们最好的致敬与告慰,不管今天的才女是出自大家的闺秀,还是出自寒门的碧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