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6月1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婚恋周刊 家园 尊重自我感觉,比爱情教条更可靠 恋情里的软暴力 别为了孩子而坚持 学会优雅转身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念一旦成为教条,就会成为枷锁——

尊重自我感觉,比爱情教条更可靠

■ 武志红

发自内心的感觉,是判断事物唯一可靠的凭仗。如果没有学会尊重并信任自己的感觉,就会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确的信条。一旦过于依赖它们,就会成为僵硬的教条。而很多信条本身就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爱情方面,有七大教条需要警惕——

教条一: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

这是关于爱情最普遍的教条之一,也是危害性最大的。

对于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而言,这个信条正确;但对于一个心态充满恨的人而言,则是错误的。之所以如此,是由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所决定的。

假如一个人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基本和谐,是相爱的,那么,他(她)越爱你,就会对你越好。但如果一个人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是病态的,是相互对立甚至是仇恨的,那么,他(她)越爱你,就会对你越糟。

我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结果,越重要,投射的程度就越厉害。所以,一个内心恨越多的人,他(她)越爱一个人,就越是那个人的地狱。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在社会新闻中看到男人杀死自己爱人的新闻,便是这个道理。

多数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中既有爱又有恨,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于是,爱情势必会爱恨交集。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基本是温暖、和谐的,最好还要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结果,那么,一个简单的前提条件是,你和爱人的内在关系模式都基本是温暖而和谐的。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轰轰烈烈,爱到极致,恨也到极致,这说明你的内心是分裂的,是冲突的,而你也势必会去寻找那种内心严重分裂的人。

只要爱人不是你被迫选择的,那么爱情中的幸与不幸其实都是你主动选择的。

教条之二:越忘我的爱越珍贵

我们都渴望爱,但又不敢相信爱,非要看到对方给出爱的证明,我们才敢相信。这种心理,女性尤甚。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才算是最可靠的爱的证明?

很多人内心的答案是——最好是忘我的爱。即对方忘我地爱我,甚至不惜践踏自己的尊严,可以为了我的一点利益而舍弃自己的一切,包括财富和生命……

假若你有这个自觉或不自觉的答案,那么等待你的便是地狱。

因为,一个人在追求你的期间越忘我,在关系确立后就越容易“忘你”。这种巨大的转变,会令很多人愕然。

其实,忘我和“忘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

我们为什么会痴爱一个人?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对方看成了“理想自我”。一个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他(她)就越容易产生迷恋性的痴爱。

然而,一个人越迷恋爱人,他(她)就越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他(她)看见的,其实是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他(她)爱的并非是你,而是自己。

假若他(她)没得到爱人,那么这个幻象就永远不会破灭,于是这个人就会永远爱得忘我。一旦得到了,他(她)会发现爱人并不是他(她)的“理想自我”,于是,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拿回了。于是,忘我就变成了“忘你”。

这是婚姻成为爱情坟墓的一个关键原因。

教条之三:年龄越大,越懂得关爱

一个懂得爱的人,会一直懂得爱;但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一直不懂得爱。爱的能力,和年龄关系不大。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来。于是,童年与家人关系和谐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达到和谐;童年与家人关系冲突太激烈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产生冲突。这种投射是相当恒定的,与年龄关系不是很大。

一个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他(她)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他(她)的年龄越增长,遭遇爱的挫折越多,内心越自卑,越抵触反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差。

教条之四: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

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在乎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情感深度,仍然远不如情侣关系。于是,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的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对配偶和孩子冷漠,对外人亲热。

这种现象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对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感深度不强的关系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对亲人,他不愿意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于是,一些内在关系模式很糟糕,但同时又特别有心计的人,会出现极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简直像个圣人,在家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么,该怎么办?该怎么去判别一个人呢?

其实很简单,就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判断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的最好办法是看他(她)的亲密关系。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糟糕,但和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系平等而和谐,可以说,其内心是比较健康的,对外人的糟糕态度,改起来比较容易。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系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其内心是比较有问题的,改起来相当不容易。

教条之五:他说我不行,那一定是他行

男权社会要求男人行,男权社会的女性也渴望男人很行。尽管现代社会不那么男权了,即便有些女性自己很行,不需要男人太行才能生存了,但“男人相对行,女人相对不行”这种观念仍然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可以说是目前每一种主流文化的集体无意识。

男人让女人相信自己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展示自己的优点;二是否定女人的优点。

假若一个男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那么,他会倾向于使用第一种方式,而较少使用第二种方式。

假若一个男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不行”,那么,他会倾向于使用第二种方式,而较少使用第一种方式。

假若一个男人的“我行,你不行”的程度非常严重,那么他会将第二种方式当作常态方式,频繁否定自己所爱的女人。

有趣的是,很多女人因频繁被恋人否定而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后,她们的想法居然是“既然你总是说我不行,那你一定行了,既然如此,我就靠你了。”

但最后,她们发现,这个男人会几十年如一日地否定自己,这时,她们有了愤怒,有了窒息感。并且,这个男人的能力也不怎么样,甚至很糟糕。

女人有时也会频频使用否定恋人的方式,但即便使用,一开始也是比较隐蔽的。相比之下,男人似乎获得了否定女人的资格。甚至,一些女强人对我说,假若她们的自信没被男人严重摧毁,她们对恋人会缺乏感觉,会觉得他们不能依靠。

漫长的男权社会制造了这种集体无意识:女人就是不行,男人就是行。于是,在一个男人面前,如果女人产生不了“我不行”的感觉,似乎爱就难以产生。

男人多少都懂得这一点。于是,男人普遍习惯于否定女人,也习惯伪装得很行。他的内心越自卑,就越伪装得“我很行”,就越要打压自己所爱的女人的自信。

然而,说“你不行”和“我行”并没有必然联系。男权社会,男人不得不“行”。

教条之六:受过伤,会更懂得珍惜

很多男人在发展新的感情时,常做的一件事是诉苦。他们将以前的感情描绘得那么糟糕,将前女友或前妻描绘得那么可怕,于是作为倾诉对象的女人的母性被激发了。一些女人会认为,他们既然受过伤,会更懂得爱,更懂得珍惜我。有时,女人也会向男人诉苦,而一些男人的保护欲望也被激发了。

然而,被倾诉者忘记了一点,以前的恋人是倾诉者的自由选择,他们应该负有至少一半的责任。

多数人的人生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而且摔跤的姿势都一模一样。所以,假若追求你的人以前的感情生活一团糟,那么,你们的前景更可能也是一团糟,而不是突然变得更好。

许多人拒绝反省,拒绝改变自己,而只是梦想着找到一个“正确先生”或“正确女士”,但结果不过是在收获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而已。

教条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爱情:越付出,越没有回报。

真爱是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从而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理解对方,放下自己,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然而,理解很难,付出则相对容易多了,尤其是对于习惯了在自己原生家庭中付出的人,付出是他们的需要,是他们价值感的重要来源,是他们的强迫性习惯,想让他们不付出,反而成了难题。

并且,一味付出且对恋人没有丝毫要求,这种做法有时还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我既然已经做得这么完美那么问心无愧了,我们的关系再有什么问题的话,都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你的责任了。

所以,在爱情中习惯扮演绝对付出者的人,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

我了解的所有爱情悲剧,都可以看到两个信息:第一,危险的信号很早就被当事人感觉到了,但当事人没有尊重自己的感觉;第二,每一个自由恋爱导致的悲剧,都是自己的特定心理所主动推动的,不管你看上去多么无辜,做得多么完美,你的爱情悲剧,至少有你一半的原因。所以,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它比这些教条更真实更可靠。同时,一定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省自己,而不是总玩归咎对方的游戏。

(作者系著名心理学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