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北京某流动社区亲子绘本阅读会进行调研发现,流动儿童及其父母具有较多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平等教育绘本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流动儿童及其父母的性别平等意识,而后续亲子阅读如何开展也需要进一步思考。
■ 王晓艳
对学龄前幼儿而言,绘本是进行性别教育的途径之一。曾有调查发现,在流动人口中,父亲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家务劳动大多由母亲承担。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大多也是由母亲承担。家务分工对流动儿童造成的刻板印象就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形象。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亲子阅读中,和流动儿童及其父母分享一些提倡性别平等教育的绘本。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海淀区某流动社区的新世纪梦想图书馆组织的亲子绘本阅读会中的13名3岁~6岁的学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参加活动的男孩有3名,女孩有10名。陪伴儿童参加亲子阅读的13位家长中,只有1位爸爸是长期坚持参加,另有1位爸爸偶尔参加。妈妈们和一个爸爸(长期坚持参加的那位)的年龄大多集中在27岁到40岁,其中,2位妈妈为大专学历,其他大多数妈妈只接受了初等中学教育。两个大专学历的妈妈在做幼师,其余的妈妈做行政、保洁、店长、小时工等,爸爸们的职业有快递员、销售、维修、司机等。
从对妈妈们的访谈中了解到,爸爸们大多觉得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情,也有爸爸“觉得不好意思来”,这是妈妈们解释的爸爸们不愿意来的原因。可见,传统的育儿观念认为,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情,这限制了爸爸们的亲子陪伴行为。
《朱家故事》绘本阅读调查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选择了与性别平等教育相关的绘本《朱家故事》。《朱家故事》是英国儿童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1986 年出版的一部作品。安东尼以暗含趣味细节的超现实绘画手法以及丰富绝妙的想象力批判了传统家庭的男性至上主义,幽默地阐释了性别平等的主张。“朱家”是一个典型的英国四口之家,朱太太一人承担了繁重的家务,朱先生和两个儿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朱太太的付出视而不见。有一天,朱太太终于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仅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你们是猪”。没想到,父子三人果然变成了猪,过着猪一般邋遢脏乱的生活。就在他们支撑不下去、在地板上四处觅食的时候,朱太太回来了。朱先生和两个儿子跪在地上央求她留下来。他们最终恢复了人形,行为也发生了改变,主动承担了洗碗、铺床、做饭等家务,而朱太太一改原来的形象,修好了自家的汽车。
调研发现以下结果:
——父母和流动儿童具有较多性别刻板印象
在绘本阅读之前,我们先让流动儿童及其父母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男孩和女孩的形象分别是什么样的?有13位家长和11名儿童描述了心中的男孩女孩的形象。
结果显示,在大多数父母的心中,男孩应该是“有主意的、勇敢的、坚强的、有担当、喜欢足球和汽车玩具”,女孩应该是“有气质、不说粗话、温顺、善良、文静、会照顾人、有爱心”。在儿童的心目中,男孩应该是“会打皮球、玩枪、喜欢机器人、不扎鞭子、不听话、淘气”,女孩应该是“漂亮、美丽、听妈妈的、瘦瘦的、臭美”。从父母和儿童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儿童的印象,其实直接复制到儿童身上。所有这些建构出来的男孩女孩的形象,都通过媒体、传统的教养方式等传递给儿童。
——儿童偏好绘本,利用绘本进行教学在小学、幼儿园课程中可以考虑
绘本中的图案、颜色等对不会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儿童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在台湾地区,幼儿园和小学利用绘本对儿童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已经成为课程设计中的惯例。因此,可以在小学和幼儿园课程中,利用绘本进行教学。
——性别平等教育绘本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流动儿童及其父母的性别平等意识
活动中,让儿童填写的家务分工表中,大多数爸爸都不做家务,家务活大多是妈妈承包。妈妈们在活动进行中表示,“希望爸爸多陪孩子”“不要带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活动结束以后,至少有3位妈妈表示,希望这样的课能够再上一次,下一次就准备把爸爸们请来听听性别平等课。从妈妈们的反应来看,她们对于《朱家故事》中妈妈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事的辛苦有共鸣,希望孩子爸爸也能参与到家务事中,能够承担教育孩子的事务。
后续行动如何开展
其一,课程设计中,需更加重视流动儿童及家长的参与。以往,设计课程计划时,目标对象不聚焦,想同时给家长和孩子传递一些性别平等的知识。但是,因为儿童的年龄从3岁~6岁都有,父母的学历层次也相差较大,所以,课程内容设计比较分散。一些设计好的活动,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展开,这也导致儿童和家长的参与程度不太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最想讲的信息传达出来,这可能是我们在后面的行动研究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二,课程内容宜单一、浅出。课程设计中不仅想要传达性别平等的信息,还有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信息,但信息太庞杂反而不利于低龄儿童吸收。其实,就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任何一个主题都可以进行专门的课程,而不是糅合到一起讲。讲课主题更集中,更有利于家长和孩子接收信息。而且,在亲子活动中,不太适宜讲太多理论,这是以后做行动研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无形中传达一些知识,让孩子和家长在课后有更多的反思,通过反思促进思维的改变,从而促进行动的改变。这应该才是性别平等教育绘本阅读课希望达到的效果。
其三,变“灌输”为“对话”。研究者在课堂上,应该更多地启发孩子,不断促进孩子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而不是通过说教和灌输来传递信息。虽然最后妈妈们对性别平等意识以及家务分工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其实还是可以通过更好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