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若葵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日前提供的《中国贫困地区0~6岁儿童营养及家庭养育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处于极端贫困的3597万人群中,大约有330万至400万为0~6岁的儿童。
儿童早期营养不良和家庭养育不当
儿童营养不良包括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它通常表现为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常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包括铁、锌、维生素A、D等的缺乏。儿童早期的家庭养育主要包括母乳喂养、辅食添加、育儿方式等。
调查报告表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营养不良和家庭养育不当直接影响儿童发育和身心健康,其营养与家庭养育状况呈以下特点:
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显著下降,但明显高于非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从2000年以来显著降低,2010年分别为8.0%和20.3%,与1998年相比下降了45%和44%,但5岁以下贫困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6~8 倍。
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依旧较高,2岁以下儿童贫血问题尤为突出,半岁以上各年龄段的比率均高于其他地区。2010年农村地区0.5~1岁、1~2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8.2% 和20.5%。
贫困地区儿童其他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不容乐观,儿童早期锌缺乏比例高达50%以上,年龄越小,锌缺乏发生率越高;6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是大城市同龄儿童的6.3倍,维生素D缺乏率明显高于其他农村地区儿童。
贫困地区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24.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婴幼儿辅食添加时间过早或过晚,种类单一:0~6个月儿童添加辅食的比例高达48.8%,6~9个月儿童未添加辅食的比例为46.5%。 6~9个月婴幼儿奶类及奶制品、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添加频率少于每周1次的比例分别为34%、47%和33%,婴幼儿营养摄入量严重不足。
贫困地区家长大多仅注重儿童安全和生存的需要,忽视儿童被尊重与爱的需求。儿童经常感受到父母喜爱、尊重、宠爱的比例分别为61%、29%、22%,儿童经常被父母拥抱、父母经常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的比例分别为22%和2%,儿童经常感受到父母关注其朋友的比例为29%,经常感受到父母对其粗俗无礼的比例高达73%。
贫困地区家长科学育儿意识淡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往往简单粗暴。家长更多关注儿童身体发育,较少关注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儿童认知与语言的发展、儿童与人交往的倾向和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等。
调查报告还显示,我国高远山区贫困人口占全部农村贫困人口的52.7%,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经济条件成为儿童膳食不均和营养不良的先天短板,也导致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家庭教育投资和教育设施极为短缺。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科学的养育知识;儿童形成不良的进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影响儿童的营养均衡和身心健康。
呼吁关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根据调查结果,报告建议——
高度重视儿童营养问题。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减贫政策,进一步推行国际上公认有效的大规模营养干预策略,将贫困地区的营养干预工作纳入基本卫生服务。倡导各级政府出台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政策、方案、规范和标准,向贫困地区家庭提供规范、优质的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
建立全面的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儿童营养、早期发展及家庭教育状况的监测并公布结果。
完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服务设施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辅导、家教指导等关爱服务,建立外出就业母亲相关支持政策,在农民工聚集的地区,通过地方政府补助,设立幼儿托管、照料和服务设施。
完善贫困地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发展贫困地区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组织增进亲子沟通的娱乐活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开展科学育儿知识与方法的指导、宣传。
让贫困地区儿童得到足够营养
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的营养缺失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2年联合全国妇联共同启动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通过为项目地区0.5~2岁的婴幼儿每天提供一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铁锌硒等矿物质的“营养包”,以及向抚养人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达到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的目的。截至目前,已有山西陕西吕梁山区、湖北湖南重庆贵州武陵山区、云南滇西边境山区等多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0.5~2岁的婴幼儿受益。
记者日前从全国妇联获悉,全国妇联今年继续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国家今年计划投入5亿资金,在21个省的341个县实施贫困地区营养改善项目,将惠及贫困地区儿童13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