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维倩(右一)在辅导学生。
主人公语录
“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我就觉得非常自豪。”
□ 本报记者 王永钦 □ 汪巧枝
奔跑对于普通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而对于32岁的常维倩来说却是永远都不能实现的奢望。6岁时她被查出患有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导致终身残疾。因为身体残疾小学毕业后常维倩就再也没有走进学校,她在家自学了初、高中的所有课程。常维倩从小就喜欢绘画,七八岁开始学画,14岁那年师从当地画家崔瑞军门下学素描。
“这孩子从小就有一股钻劲儿,可以说每一笔、每一幅都是用心画的。”在众多的学生中,崔瑞军偏爱这个个子不高,身体残疾的女孩子。
常维倩深知,在现代化的今天,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17岁那年,她报考了成人函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身体残疾还要外出学习,困难显而易见。常维倩告诉记者,世上再难的事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做成,就是怀揣着这个信念,她拿到了毕业证,并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2004年,常维倩带着自己的作品分别参加了旗、市级的各类书画展,2013年,她的作品《双虎图》在市残联书画展中荣获一等奖。回忆起领奖时的情景,常维倩热泪盈眶,“没想到自己能拿一等奖,这是我最看重的一个荣誉。”借获奖的机会,常维倩向旗残联谈了自己想开一个国画院的想法。旗残联给她提供了一个门店,所在的陕坝镇西环社区资助她2000元创业资金。
通过国画院和网络平台,常维倩结识了很多书画圈的朋友,她的生活充实而快乐。现在,她除了自己擅长的工笔画和素描以外,还学会了皮画和金箔画。
走进常维倩的国画院,浓浓的书香气息沁人心脾,墙上挂满了各类书画作品。时不时地还有来看画和装裱画的客人。2013年在市妇联、残联的帮助下她购买了一台裱画设备。在教学生画画之余,她开始学习装裱书画作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装饰、装修越来越注重文化气息,常维倩装裱一新的国画作品,成为这个小城很多居民客厅的亮点,她的作品常常能卖到几千元。有的顾客也自己带画来,让她装裱,一年下来,装裱画手工费加上卖画的收入,让常维倩实现了自食其力。目前,她的国画院有学生14名,靠教学生一年下来也能收入1万多元。
随着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常维倩的国画院逐渐走上了正轨,“在大家的帮助下,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我觉得非常自豪。”常维倩脸上满是幸福。杭锦后旗妇联主席杨晓艳告诉记者:“常维倩很阳光,靠自己的本事闯出了一片天地,今后,我们妇联会继续帮助她。”
身有残疾志不短,梦有丹青心自灵。常维倩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自己的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用美丽的书画描绘出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