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金荣在甘肃省艺术学校教授敦煌舞训练课。
▲ 2009年高金荣受邀赴台湾进行敦煌舞教学。
清邃的目光,精致的妆容,清晰的言谈,敏捷的思维,如果不是因为走起路来腰身有点弯曲,根本看不出眼前这位舞者已经85岁,她在演示舞蹈动作时,舞姿依旧那么优雅、到位、讲究。
高金荣是敦煌舞的开拓者,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霜,她开创性地编写出《敦煌舞教程》。她说:“敦煌舞就像敦煌一样,有一颗包容的心。所以我们在编敦煌舞的时候也应该具备一种包容性,不仅仅是对艺术的包容,也包含着对人的包容。”
■ 口述:高金荣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聘专家
■ 记录:袁鹏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琤雯
去了特别需要人才的西部地区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戏剧学院舞蹈专业同时办了两个班:一个是崔承喜舞蹈研究班,另一个是吴晓邦带的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这两个舞蹈班是我国第一次开设正规的舞蹈教育,也算是国家舞蹈教育的起步。
当时我在北京读初二,成绩优异,可以保送高中。但是我当时的班主任却对我说:“考高中的机会大家都有,学舞蹈的机会才是百里挑一。”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去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舞蹈专业,最后成功考取崔承喜舞蹈班。
我们的课程以中国舞和朝鲜舞为主。此外还有芭蕾舞、南方舞、新兴舞。南方舞是崔承喜自己创编的,她把东南亚那些舞蹈造型编成一套来训练,这个南方舞和我后来从事敦煌舞也有很大的关系。
1952年,我从中央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毕业,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学校老师希望我们去特别需要人才的西部地区。
那年我瞒着家里来到了西北,走的时候担心在火车站和家人分别时会难过,我就和他们说火车是5点开,实际上火车是3点开,时隔多年我仍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我先是到了西安,后来到了当时的宁夏文工团,在宁夏文工团我主要还是做舞蹈方面的工作,演出任务很多,有时一台晚会的节目我能跳一大半,我参与了领舞、独舞、双人舞。1954年,因为甘肃、宁夏两地的艺术团体要合并,我们整个团就直接搬到了兰州,它就是后来的甘肃歌舞剧团。
一直到了1959年,这年兰州艺术学院成立,这时一纸调令让我来到了这个学校,从此我和舞蹈教学结下了缘。当时兰州艺术学院的院长是常书鸿先生。
专家一锤定音:“这就是敦煌舞!”
“文革”期间舞蹈教学和实验都停了,但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剧团,直到1973年甘肃省要成立艺术学校,让我去做筹备工作。“文革”结束,那时候我已经是艺校校长,主要负责教学工作,这样我才有了参与创作敦煌舞的机会。
1979年5月《丝路花雨》问世,这部剧倾注了许多专家的心血。《丝路花雨》首次将敦煌舞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上。
那年9月我第一次来到了敦煌,当时我是带着课题去的,就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敦煌壁画上的舞姿,最后创编一套敦煌舞的训练教材。第一次去敦煌,敦煌的壁画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震撼。在浩瀚的壁画世界里,我见到了“飞上”舞台的飞天舞姿原型。为研究敦煌舞姿的复原与再创作,我先后多次进入莫高窟,从舞者的眼神、手势、体态开始研究,提炼与分析了手姿、手势,还在本子上画了很多小人,研究壁画舞姿形态。
记得有一次去敦煌,我们住在莫高窟旁边的一个小院里,为了研究壁画上的舞姿,我和一位叫阿荣的蒙古族老师每天去洞窟里描摹那些壁画上的舞姿。有一天常书鸿院长给了我102张敦煌壁画的白描图,他知道我们做研究有需要,他说:看我的白描图可比看壁画省事多了。常院长看我们做事认真,后来又把剩下的画也拿出来让我们描。那次因为他第二天要出国,必须把画提前还回去。于是那天晚上我们一个人举蜡烛,一个人描,直到凌晨三四点才把图赶了出来。这些图就是我从事敦煌舞教学的老师,回来以后,我就把这些画都挂在墙上开始研究。
面对着一张张画,刚开始是没有头绪的,是按人物编排,还是按朝代编排?敦煌舞是一个贯穿了10个朝代的文化,我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把它们都概括起来,把它变成一个活的东西来展现,要看到它的全部,要从发展里看到它的统一性,要从不同里找同。
1980年我创编出了第一套敦煌舞教材,此后敦煌舞的教学就正式开始了。1981年我们艺校在敦煌搞了一次汇报演出,当时我们是想让敦煌的专家们审视这究竟是不是敦煌舞,那次演出后,专家们一锤定音:“这就是敦煌舞!”1983年敦煌吐鲁番学会在甘肃成立,那是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要我上台发言,我说就拿我们的演出来作为我的发言吧。当时台下坐了几个专家,有季羡林、唐长孺、常书鸿等,每个人看了我们的表演都非常激动,都表达了他们对敦煌舞的肯定。
后来敦煌舞逐渐受到各界关注。到了1986年,我们受邀去北京表演。这次演出我们节目的名字叫《敦煌梦幻》。由季羡林先生组织的这场汇报性质的演出第一场在北大上演,而演出当天,装服饰的车遇到了问题,无法把我们演出时的服装送过来。没办法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让学生穿统一的练功服上台。演出结束时,台下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那次演出的效果是我没想到的。之后我们在政协礼堂、中山公园、中央戏剧学院的剧场都演出过,我还带着敦煌舞来到了怀仁堂。
我当初学舞蹈的毯子功老师荀令香先生看过我们的敦煌舞演出后评价:“这才叫中国古典舞!”在北京演出时,有一天常书鸿先生也来到了现场,演出结束后他拉着我向现场的外国观众介绍,他称赞这样的舞蹈才是有生命的。
舞蹈《千手观音》的诞生
在敦煌舞的编创过程中,千手千眼观音这幅神奇的图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让我产生了一种创作的冲动。我照着画上千手千眼观音的样子比画,把这些姿态都记录了下来。我将这些手印吸收整理进了敦煌舞的手势训练部分,如合掌式、弯三指、鹿角式等。后来在甘肃省艺术学校开设的敦煌舞基本教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这些手印姿态创编了一套教学节目《敦煌手姿》。这个节目首先在1993年的甘肃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到了1998年我接受了舞史专家王克芬老师的建议更名为《千手观音》。在创编敦煌舞基本动作时,我在吸收运用西域风格的舞蹈动作的同时紧紧掌握三个原则:一是绝不脱离壁画舞姿本身的特点;二是始终以我国古典舞、当地民间舞为核心;三是吸收融化,结成一体,不是动作相加。这样创编的敦煌舞基本动作,让沉睡在千年古窟中的优美舞姿真正得以复活、再现。
敦煌舞应该具备包容性
在甘肃省艺术学校任职期间,我一直致力于敦煌舞的研究教学,同时创编了不少剧目。从1980起我还担任了20多年甘肃省舞协主席。工作这么多年,我曾有机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就像艺术不是谁都可以从事的,我终生都在学习研究舞蹈,直到1994年我从甘肃省艺术学校退休。
退休以后我的事业没有停,反而有了更多的发展。1995年我和相关部门合作办了一个敦煌女子舞团,培养了一批敦煌舞的人才。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聘我当教授,那时我正在北京舞蹈学院兼课。2017年,受学校邀请,我担任了甘肃文理学院驻校专家的职务。
我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为了敦煌舞,我现在每天仍旧很忙。如今我的女儿、儿媳妇也在从事敦煌舞教学,我很欣慰。
从事敦煌舞教学这么多年,我觉得敦煌舞不仅是一个新兴舞种,它也是我们西部的一种文化,就像敦煌一样,融合了各个地方的东西,有一颗包容的心。所以我们在创编敦煌舞的时候也应该具备一种包容性,不仅仅是对艺术的包容,也包含着对人的包容,这就是我对敦煌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