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1月21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报道 受害女童已入住福利院 24小时单独陪护 “摘完‘帽’,还要带着村民一起奔小康” 推动垃圾分类成为社会共识 钻山破石中锻造“石姑娘”精神 河北沧州渤海新区税务局积极培养年轻女干部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省最美脱贫攻坚人”唐传云夫妇:

“摘完‘帽’,还要带着村民一起奔小康”

唐传云夫妇。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王蓓

两只手各提着一袋5公斤的新米,51岁的施祥龙兴冲冲地一脚踏进门,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

“快来看看我家的新稻米,刚加工出来,喷香,还热乎乎的。”施祥龙把米袋子往桌上一摆,冲着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一通介绍。对面,他的妻子,48岁的唐传云看着丈夫呵呵直乐。

唐传云和施祥龙,安徽枞阳县藕山镇白荡湖村村民,经营着一个拥有300多亩稻虾共养基地的家庭农场,生活幸福祥和。

曾经,这个家庭因为丈夫施祥龙身患尿毒症而陷入深度贫困,两个女儿无奈辍学外出务工。十年前,妻子唐传云义无反顾捐肾救夫,携手同走脱贫路。如今,这对勤劳乐观的农家夫妇,早已脱贫摘帽,并带动周围几十户贫困户靠双手过上新生活。

2019年9月末,唐传云在爱人的陪伴下,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走上领奖台,从省领导手中接过“安徽省最美脱贫攻坚人”的大红证书。

捐肾——赋予丈夫第二次生命

“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而妻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十年来,施祥龙总是对周围人这么说。

2007年3月的一天,施祥龙被确诊为尿毒症。唐传云四处寻医,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举步维艰。

施祥龙的身体越来越差,医院给唐传云下了最后“通牒”,要想活命,只能换肾。

背着丈夫和娘家人,唐传云悄悄去做了肾源匹配检查。

当唐传云把配型成功的报告递到施祥龙眼前时,丈夫泪流满面。在唐传云的坚持下,施祥龙最终答应做肾移植手术。

手术很成功。十年来,这颗来自妻子的肾脏,在丈夫体内一直健康生长。

然而,与健康同时来到这个家庭的,还有欠下的十多万元债务和手术后每月上万元的医药费和营养费。

“当时两个女儿还在上初中,他的身体又不能干重体力活,只靠我一个人,十分艰难。”回忆起十年前的艰辛,唐传云的眼眶有些湿润。

2014年,唐传云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安徽省的医疗扶贫政策。“原来一年需要10多万元的医药费,报销后,一年只要掏1万多元,大大减轻了负担。”但唐传云夫妻俩觉得,不能什么都靠。

“我们有手有脚,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从不服输的夫妻俩立志脱贫。

立志脱贫——带动村民共奔小康

2015年春节还没过完,唐传云就和丈夫来到自家的承包田,详细规划新一年的生产生活。

“听说县农委要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我俩一合计,要脱贫先得有技术。”头脑活络的施祥龙赶紧报名。一场培训下来,施祥龙已经初步掌握了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2016年,夫妇俩承包了100多亩田种植水稻,试水稻虾共养。2017年,他们将规模扩大到215亩,注册成立了枞阳县施祥龙家庭农场。

2018年,尝到甜头的夫妻俩不光继续扩大规模至315亩,又在水稻上动起了脑筋——舍弃普通水稻,改种附加值更高的富硒稻。从5月份开始,唐传云家每天销售成虾300斤以上,日均销售额达到6000余元。他们种植的富硒米,也卖到了每斤10元的价格。当年,唐传云一家净收入达到了15万元,成功脱贫“摘帽”。

走上致富“快车道”的唐传云夫妇可没忘了村里的贫困户,这两年,夫妻俩带动周围村民做稻虾共养,已达到3000亩,不断为附近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我们还要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人,将种养规模再扩大到1万亩,让贫困户不光脱贫,还要致富奔小康!”夫妻俩满怀信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