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云夫妇。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王蓓
两只手各提着一袋5公斤的新米,51岁的施祥龙兴冲冲地一脚踏进门,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
“快来看看我家的新稻米,刚加工出来,喷香,还热乎乎的。”施祥龙把米袋子往桌上一摆,冲着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一通介绍。对面,他的妻子,48岁的唐传云看着丈夫呵呵直乐。
唐传云和施祥龙,安徽枞阳县藕山镇白荡湖村村民,经营着一个拥有300多亩稻虾共养基地的家庭农场,生活幸福祥和。
曾经,这个家庭因为丈夫施祥龙身患尿毒症而陷入深度贫困,两个女儿无奈辍学外出务工。十年前,妻子唐传云义无反顾捐肾救夫,携手同走脱贫路。如今,这对勤劳乐观的农家夫妇,早已脱贫摘帽,并带动周围几十户贫困户靠双手过上新生活。
2019年9月末,唐传云在爱人的陪伴下,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走上领奖台,从省领导手中接过“安徽省最美脱贫攻坚人”的大红证书。
捐肾——赋予丈夫第二次生命
“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而妻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十年来,施祥龙总是对周围人这么说。
2007年3月的一天,施祥龙被确诊为尿毒症。唐传云四处寻医,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举步维艰。
施祥龙的身体越来越差,医院给唐传云下了最后“通牒”,要想活命,只能换肾。
背着丈夫和娘家人,唐传云悄悄去做了肾源匹配检查。
当唐传云把配型成功的报告递到施祥龙眼前时,丈夫泪流满面。在唐传云的坚持下,施祥龙最终答应做肾移植手术。
手术很成功。十年来,这颗来自妻子的肾脏,在丈夫体内一直健康生长。
然而,与健康同时来到这个家庭的,还有欠下的十多万元债务和手术后每月上万元的医药费和营养费。
“当时两个女儿还在上初中,他的身体又不能干重体力活,只靠我一个人,十分艰难。”回忆起十年前的艰辛,唐传云的眼眶有些湿润。
2014年,唐传云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安徽省的医疗扶贫政策。“原来一年需要10多万元的医药费,报销后,一年只要掏1万多元,大大减轻了负担。”但唐传云夫妻俩觉得,不能什么都靠。
“我们有手有脚,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从不服输的夫妻俩立志脱贫。
立志脱贫——带动村民共奔小康
2015年春节还没过完,唐传云就和丈夫来到自家的承包田,详细规划新一年的生产生活。
“听说县农委要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我俩一合计,要脱贫先得有技术。”头脑活络的施祥龙赶紧报名。一场培训下来,施祥龙已经初步掌握了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2016年,夫妇俩承包了100多亩田种植水稻,试水稻虾共养。2017年,他们将规模扩大到215亩,注册成立了枞阳县施祥龙家庭农场。
2018年,尝到甜头的夫妻俩不光继续扩大规模至315亩,又在水稻上动起了脑筋——舍弃普通水稻,改种附加值更高的富硒稻。从5月份开始,唐传云家每天销售成虾300斤以上,日均销售额达到6000余元。他们种植的富硒米,也卖到了每斤10元的价格。当年,唐传云一家净收入达到了15万元,成功脱贫“摘帽”。
走上致富“快车道”的唐传云夫妇可没忘了村里的贫困户,这两年,夫妻俩带动周围村民做稻虾共养,已达到3000亩,不断为附近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我们还要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人,将种养规模再扩大到1万亩,让贫困户不光脱贫,还要致富奔小康!”夫妻俩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