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6月1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美丽中国 有一种爱是默默守护 农村垃圾分类:他们有妙招 《神奇的葱蒜》 《彩虹尘埃》 《守望飞羽》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爱是默默守护

——走近猛禽康复师

康复师将康复猛禽放飞野外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张明芳

“如果说鸟儿最美的时候,那一定是自由飞翔的时候。”说这话的时候,李志赛低头整理着手中的仪器,接下来她要为一只鸟儿做检查。

这是2019年5月的一天,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不足20平方米的治疗室里,猛禽康复师们每天要为猛禽做检查和治疗工作。李志赛就是其中之一。

接收、检查、治疗、康复、放飞……在这个被称为“猛禽救助的三甲医院”里,李志赛和其他康复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猛禽回归蓝天。

救助猛禽的“三甲医院”

李志赛是2017年12月怀着好奇和热情来到救助中心的。

“北京地区既是很多猛禽的栖息地,也是它们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城市面积飞速扩大,导致适合猛禽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同时,非法贸易刺激的滥捕、盗猎活动也是猛禽生存的重要威胁之一。”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项目兼运营主任徐毛毛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成立于2001年12月,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野生动物救助机构。中心位于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综合了猛禽救助、治疗、康复、科研及宣教等多种功能。

这里为李志赛开启了了解猛禽及猛禽救助工作的大门。在正式成为一名康复师之前,李志赛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比如,如何喂食,如何体检、保定、补液,如何手术等等。

记者现场观摩了李志赛参与的一次治疗。那是一只翅膀骨折的灰林鴞。李志赛小心翼翼地将它抱在怀里,并用毛巾盖住它的眼睛。“它们见到人会有应激反应,因此遮住眼睛会让它们更加放松。”一旁的康复师轻声说道。在一番检查之后,受伤的鸟儿被拿去毛巾,头部放入面罩中,面罩连接氧气瓶和吸入性麻醉剂,戴上后鸟儿很快进入了手术前麻醉状态。随后,康复师们为鸟儿剔除伤口部分的羽毛,并进行清理和消毒,同时用医用胶带固定住周围的羽毛。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便是手术。一个小时之后,经过手术治疗的鸟儿被放进了“ICU”——恒温氧舱。

在记者采访期间,康复师们从上午九点半一直忙到中午十二点之后,“对不起,又有鸟儿需要做救助和治疗。”康复师们一直马不停蹄地工作,每年的这个时候是猛禽繁殖季节,也是雏幼鸟坠巢的高峰期,同时也是康复师们最忙碌的时期。

红隼宝宝的康复之旅

2018年6月,中心接救了一只红隼宝宝,它是坠巢被人发现的。“刚来时,它只有一个多月大,飞羽已经基本长好了,还有少量的血羽。”李志赛说,“它看起来毛茸茸的像个小绒球,眼睛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看到人会有意识地躲起来。”

“小绒球”来了之后,康复师先给它做了体检,称体重,检查羽毛是否完好,是否有外伤,眼睛是否有撞伤,如果有伤情会做针对性治疗。之后,给“小绒球”进行了补液,“补液是为了给鸟儿纠正脱水。”李志赛解释说。

随后,“小绒球”被放到了室内笼舍里,和它的同伴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小绒球”开食了,“小绒球”拉粑粑啦……康复师们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注着“小绒球”的成长。但他们不能过多地打扰它,只能每天通过笼舍门上的窥视孔或监控屏幕远远地、悄悄地观察着。

喂食时,李志赛戴着自制的草帽,草帽边缘围着一圈花帘。她轻轻地将食物投喂给“小绒球”。“不能让鸟儿看到我们的样子,以免形成印痕行为。印痕行为也称印随行为,是动物出生后早期的学习方式。一些刚孵化出来不久的幼鸟和刚生下来的哺乳动物会学着认识并跟随着它们所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通常是它们的母亲),这就是印随行为。”李志赛告诉记者。康复师们将自己伪装起来,让幼鸟以为自己吃的是自然环境中的食物而不是人为投喂的,这样更有利于它们的成长。

为了让笼舍尽量接近野外环境,康复师们会在地上铺上绿色的假草皮以及石子,栖架上也裹上假草皮。“这是为了保护它们的脚垫,如果鸟儿长期在光滑的地面上站着很容易形成脚垫病,脚垫病对鸟而言就如同人类得了癌症一样,很难治好,后果严重。”李志赛说道。

康复师们定期还会对“小绒球”和同伴们进行体检,包括体重,羽毛生长情况。等羽毛完全长好之后,康复师们把“小绒球”转移到室外笼舍,它开始练习飞行。

室外笼舍要比室内笼舍宽敞许多,同样铺设了石子,搭设了很多栖架。笼舍用双层的木栅栏围建,既不像水泥墙那样封锁森严,保留了必要的空隙,又不至于让鸟儿看见人而害怕。

“它们的听力很灵敏,很轻的脚步声和说话声都能引起它们的警觉和不安。”李志赛告诉记者,“人们通常看到一些鸟儿睁着圆圆的眼睛萌萌的,实际上那是它们的应激反应,是被吓蒙了的状态。”

因此为了不打扰它们,康复师们除了喂食打扫等必要的接近,都是从室内监控屏幕上观察它们。

为了帮助“小绒球”和它的同伴们练习飞行,康复师们还会在笼舍里悬挂布条等,帮助它们学会飞行时躲避障碍物。

“我们会根据鸟儿飞行的高低,翅膀声音的大小、能否躲避建筑物等多重指标来判断鸟儿的康复情况,以判断它们是否适合放飞。”李志赛解释说。

在进行飞行训练和评估达标后,康复师们会选择适宜的时间、地点、季节将鸟儿放飞,让它们回归野外。

经过几个月的康复后,“小绒球”放飞的日子来了。

放飞之前,康复师们给它进行了综合检查和环志(为野生鸟类套上人工制作的标有唯一编码的脚环、颈环、翅环、翅旗等标志物,用以观察研究鸟类的迁徙路线、繁殖等),“无论将来飞到哪里,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个脚环认出它。”

“我们尽量做到在哪里接来的在哪里放飞,日行性的猛禽会选择在白天放飞,夜行性的猛禽在黄昏或傍晚放飞。”李志赛告诉记者。

“猛禽救助最终的目的是放归野外,不过也有个别身体健康却无法放飞的。”说到这里,李志赛顿了顿,“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来到当初接救“小绒球”的野外,康复师们轻轻打开箱子,“小绒球”扑棱两下翅膀,振翅高飞,拥抱自由的天空。

那一刻,李志赛和康复师们微笑着抬起头,望着它渐渐消失在远方,“爱它的话就希望它能有个幸福圆满的‘鸟生’,希望它可以自由地飞翔在蓝天白云中。”这是康复师们的心声。

守护距离 守护爱

“保护猛禽有助于维持环境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在宣教活动中,康复师们不止一次地告诉人们保护猛禽的重要性,然而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保护更多的是源于发自内心的爱。

忠犬八公的故事曾经打动过很多人,让我们以为人和动物之间最深沉的爱是陪伴和依恋。猛禽康复师们则向我们诠释了另一种爱,那是一种默默地守护。就像《飞鸟与鱼》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心接收的红隼幼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