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6月1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回望“铁姑娘”群像  拓展中国研究边界 “无意”的歧视与反歧视者的“玻璃心” 《丈夫如何影响女性职业地位上升》 《独立董事性别、地理位置与股价崩盘》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男工女耕”下务农妇女生活满意度研究》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望“铁姑娘”群像 拓展中国研究边界

——关注“知青与铁姑娘”口述史研究工作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加生产建设的“铁姑娘”

编者按

近日,“知青与铁姑娘”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坊在南京举办。工作坊对“知识青年”和“铁姑娘”群体进行了跨学科研讨,并为即将开始的“知青与铁姑娘”口述历史访谈做学术准备。与会者认为,“铁姑娘”概念因把“男女平等”解释为“男女都一样”而受到质疑,但从认可“男女不一样”,到质疑“男女不一样”,并用行动去挑战性别陈规,是一个人类寻求平等的难以绕过的阶段。对于生活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格局下的女性,当她们发现能和男人做得一样好时,也是一种精神解放。

■ 王余意 原璐璐 陆远

近日,“知青与铁姑娘”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坊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举办。工作坊由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主办,对20世纪50至80年代重要的社会群体“知识青年”和“铁姑娘”群体进行了跨学科研讨,并为即将开始的“知青与铁姑娘”口述历史访谈做学术准备。参加会议的不仅有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浙江大学等机构的学者,也包括知青典范董加耕等在内的十余位知青代表。

知识青年与铁姑娘:从亲历者反思到社会记忆构建

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70年代末,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人口的压力,使一部分青年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锻炼。恢复高考以后,相当一批“知识青年”进入大学深造,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学者,“上山下乡”既是他们重要的人生经历,也成为他们研究和反思的对象。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海波因特大学邓鹏教授是1964年下乡的老知青,他分析了1964年~1965年知青群体的构成、历史背景、心理结构和思想动机,利用丰富的史料和回忆录回溯了这一群体上山下乡的经历。他强调,我们要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道义。如实记录历史,探寻诚实公正、温良敦厚的历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复旦大学金光耀教授以江西省档案馆藏上海知青档案资料为基础,从知青接受地的安排和反应、知青与当地农民和干部如何互动的视角切入,考察了江西省对上海知青的接受与安置、知青与农民的地域与观念差异、农村干部与知青的关系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副编审刘亚秋运用亲历者的知青文学叙事、访谈资料、回忆录等叙事文本,探讨知青记忆及其机制问题。她基于文学作品将知青叙事分为苦难记忆、青春无悔记忆及忏悔记忆三个分期,探讨三种记忆的内容、变迁过程、特征、理论机制以及三种记忆话语之间的关系,最终回到讨论“社会记忆的变与不变”以及“记忆是什么”的主题上。刘亚秋认为,知青记忆的变迁中暗含反思性叙事和温暖叙事两条线索,记忆的“不变”来自国家话语的介入,“变”的动力则来自于时代变迁及个体生命经历的变化。

南京理工大学沈捷副教授讨论了知青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相互关系,阐释了知青记忆的主线——“受苦”和理性选择,以及青春有悔/无悔评价背后的复杂动因,对有关知青记忆的自我传承、家庭代际传承和物化传承进行解说。她认为,在知青记忆的评价建构里,知青对插队生涯的评价包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双重评判标准,他们的下乡经历和后知青时代的人生历程都影响其对知青生涯的评价。从知青记忆的传承来看,知青不仅积极进行自我记忆的传承,也开拓家庭记忆传承渠道,并与政府、市场合力推动知青物化记忆的流传。

在1949年~1980年后的中国,与“知青”“劳模”等词同样流行的称谓是“铁姑娘”。这与1949年后鼓励女性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体力劳动的政策有关,并曾被视为女性解放的标志和最为重要的社会进步之一。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金一虹教授从劳动的性别分工体制形成和“文革”时期“铁姑娘”的生产和符号化两条脉络分析了“铁姑娘”现象。她在历史长镜头下洞察了时代女性的形象塑造,由此回答了“铁姑娘”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在金一虹看来,“铁姑娘”概念的出现,把“男女平等”解释为“男女都一样”,让女性不顾其生理特点,硬去做男子做的事,这大概是今天的人对那一段历史批评最多、也是我们今天最需反思的地方。但是从认可“男女不一样”,到质疑、批判“男女不一样”,并用行动去挑战“男人做男人的事情,女人做女人的事情”的成见、定规,是一个人类寻求平等的难以绕过的阶段。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平等观,妇女中的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间也有对男女平等的不同理解,对仍然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始终生活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格局下的农村妇女,当她们发现能和男人做得一样好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精神解放。

拓展“中国研究”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边界

本次“知青与铁姑娘”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坊是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承担的南京大学卓越研究项目“当代中国研究”子课题“共和国人物群像”跨学科研究的组成部分。

据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周海燕介绍,“中国研究”是对当代中国在过去半个世纪内经历的巨大的社会变迁的一种学术回应,是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对当代中国的全方位研究。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是当代中国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未来的“中国研究”,将致力于实现基于本土社会、富于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的理论创新的目标。

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陆远介绍,“当代中国研究”项目计划在未来8年~10年内,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工农业建设成果和遗产、代表性群体及相关文化传统进行跨学科研究。该项目已开展了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新中国农业建设口述史、新中国地标口述史、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的口述历史研究,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建立当代中国研究资料馆并有若干批资料入藏。

此外,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邓燕华介绍了《中国研究》学刊。复旦大学周怡教授对中国研究中的质性研究写作作出指导。她依摘要、问题、理论综述、研究设计、实证发现和结论的写作顺序,就各个部分的写作原则做规范性的提点。周怡教授还选择了三篇经典的质性研究范本,详解其写作要点。具体包括如何理性安排写作顺序、理论文献的三种不同写作位置,以及由年代法、主题法和焦距法所构成的实证发现之写作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