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尘
拿到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花开总有时》一书,看到扉页上对作者小慢妈妈的介绍,顿时产生了想读下去的欲望——不是出于好奇,而是出于对这位平凡母亲的钦佩与感动。
小慢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脑损伤。可以想象,曾经典型的“学霸”、名校毕业生、经济学硕士,毕业后个人发展令人羡慕,无论生活学业事业一直顺风顺水的小慢妈妈,面对女儿被医生无情诊断为“双下肢痉挛型脑瘫”、自此“下不了地、出不了门”的残酷现实,是何等地心痛、何等的崩溃!经历了痛苦的抉择后,小慢妈妈和家人踏上了长达十多年的康复之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
小慢1岁半开始说话,2岁会翻身,3岁能坐稳,4岁可以站立,6岁试着练习走路,7对半开始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她写字比别人慢,不能正常行走,但她懂事、刻苦,上学风雨无阻。如今,12岁的小慢品学兼优,获得“北京市红领巾奖章”和“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称号。不仅如此,她性格开朗、幽默风趣,是老师的好学生、同学的好伙伴、更是家人的好孩子、妈妈的“小棉袄”。
在这本书中,小慢妈妈记录了自己12年间的心路历程。康复过程中,面对病弱的孩子闯过“活下来”这一关后如何“活得有质量”难题,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无休止焦虑和恐惧,她曾有过沮丧、甚至抑郁的情绪。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家人给了她最大限度的理解、包容和支持。她自己也逐渐找到了一个稳定的、便捷的情绪宣泄出口:随手记录,把自己当时抑郁的情绪和感受写下来,从最初的博客、微信朋友圈到后来的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和微信公众号,有效地舒缓了自己的情绪。
随着把自己的思绪厘清并记录下来,她开始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更主动地理解孩子。为了使女儿尽可能地与正常孩子一样具备自我生存的能力、自我负责,能够结交到更多的同龄伙伴,提升女儿的内在尊严感和外在自由度,小慢妈妈选择和女儿一起成长。
耳提面命不如言传身教。小慢妈妈上班、陪小慢康复;陪女儿一起读书,她爱好文学,是樊登读书会和十点读书会的资深会员,数年坚持每天写一千字、至今已累计数十万字,每月读一本书。十余年间,在家里边加班边陪女儿,考取高级育婴师,获得硕士学位、学习心理咨询、备战高级会计师……这些都为小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从中,我们既看到了妈妈的成长,也看到了这个特殊家庭爱的温情与爱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小慢妈妈善于学习、善于自省、也善于沟通。在她看来,家长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才可以不断修正。孩子如同小树,成长需要合适的土壤,家就是土壤,妈妈就是改善土壤、促进生长的肥料。有关注、多互动、勤沟通,向孩子袒露成人世界的不完美,放下架子,获得孩子的理解和接纳。“我觉得,好孩子是聊出来的。”即便是批评的话语,因为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和良好的互动模式,孩子也容易接受。正是由于从小到大的陪伴,奠定了小慢母女良好的沟通基础,双方都懂得共情和体恤,她们彼此能敞开心扉,很好地化解对方的情绪,达成所愿。
正如掌欣早产公益项目发起人、育儿畅销书作家Jessica推荐此书时所言:“特殊儿童的康复之路不好走,这不仅仅在于孩子能够康复的程度,更在于这是整个家庭的心理康复过程。康复之路就好比在黑暗中爬行,那种‘不确定前面是否有光亮、我不确定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确’的纠结,才是最磨人的。”
小慢妈妈的经历以及她的家庭所传递的正能量,无疑给众多如小慢一样的“慢天使”家庭以更多的精神支持和心灵慰藉,使他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而她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对教育的感悟、实践和自身成长,不仅对病残儿童家长、也对许许多多的健康儿童家长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