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花
■ 姜秀花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共同奉行、共同遵守的道德主张、价值操守、行为规范,是家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优良家风,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家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优良家风的基本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我们要传承的一定是传统优良家风,即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尽管传统优良家风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所秉持的基本品格却又高度相似。
一是与时代共振。新时代家风建设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二是向榜样看齐。中国历史上的圣贤豪杰,如周公、孔子、孟子、诸葛亮、苏轼、朱熹、曾国藩、梁启超等,都是中国历史上优秀家教家风的杰出代表。这些家风不仅可以世代相传,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而且可以成为其他家庭或社区的榜样被效仿,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从而使传统优良家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生生不息。
三是以“修齐治平”为基本底色。从古至今,家风建设不外乎四个维度:首先是怎么看待和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其次是怎么看待和处理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再次是怎么看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是怎样完善自己,以便为处理好上述关系提供基础。所以说治国要先治家,治家要先修身,修身要先心正。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做出价值引导和规范,即在国家层面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价值目标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对其他层次的价值观具有统领作用。在社会层面要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提出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家风建设的基本遵循,体现了传统优良家风文化的民族记忆和时代转化,是中国社会改革的推助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
二、新时代传统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创新具有多元主体性
传统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基因,承载了民族精神和气质。家风传承始于家庭却不限于家庭,而是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发力来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家风文化建设将在传承传统优良家风中进行升华和创新,这是一个需要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家庭是优良家风传承的第一场域,家风在家庭的传承有赖于家庭教育来实现。孟子之所以能养成“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品行,成就“修齐治平”一代“亚圣”,与孟母优秀的家教密不可分
三、传统优良家风传承方式要推陈出新
创新家风传承载体。传统家风蕴涵于家谱、宗约、家训、族规等文献中,也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中,诗书传家。我们党很多老一辈革命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都非常重视家风,书信传家。
拓展家风传承渠道。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家庭潜移默化传承发展传统家风。学校教育通过续家谱、寻家训、记录家族历史、书写家庭故事等活动,推动学生家庭重塑家庭文献,为家风建设积累宝贵资源。加强传统家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社会氛围。
健全政策制度保障。政府和党员干部必须尽导向引领和行为表率之责。动员各种媒体平台,开设家教家风专题专栏,刊发公益广告,宣传家庭典型,讲好家庭故事,阐释新时代家风的深刻内涵,引领正确导向。发挥政府在家庭支持体系中的作用,加快制定家庭法和赡养法、家庭教育立法,提升家庭教育地位、明确家庭教育核心内容、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从制度层面推进解决家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将家庭和家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考核制度中;设立家庭救助机构,为青少年教育提供指导。建立家庭家风建设指导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做好家风建设工作;提升家风建设制度安排在基层的操作性,如建立有效的党员领导干部家风评价体系,通过家风对党员干部形成强约束,继续扎紧制度的藩篱。
本版摄影:赵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