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
阿兰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某天清晨做完早操返回教室时,裤子突然掉了下来,于是有调皮的男生给他取了个不太善意的外号,不少同学跟着叫起来,孩子面子上挂不住,表示不再去上学。
或许在一些家长眼中,这只是个小麻烦,殊不知,这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个非常深的伤口。看似小小的语言暴力,有时不亚于霸凌,这就是校园排挤现象。
当一个人遭到了两人以上的群体在言语或行动上的敌意或有意忽视时,他就会有被排挤的感受。被排挤令一个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会充满委屈或愤怒、自我怀疑、没有安全感。每个人都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得爱与尊重,为了不被继续排挤,他只好牺牲部分自由意志服从别人,但有些服从实在无法实现,比如因为外貌或家庭环境造成的排挤。但还有些孩子向来习惯坚持自我,不会因为别人的排挤而做出改变,他们多半需要面对内心安全感及自我认同的破坏,其影响有时会伴随人的一生。
被排挤会慢慢摧毁一个人的心,更糟糕的是,很多家长根本没注意到这件事。你的孩子像往常一样回到家里,外表毫无波澜,内心却在深渊边缘挣扎。如果他们愿意倾诉自己的困境,那完全是出于对家长的信任,此时家长最不能做的就是将孩子推远。
然而,总有一些家长习惯于用谴责孩子来判断事物。他们可能会做出两种判断:第一,是不是你做错了?不然为什么不排挤别人就排挤你呢?第二,是不是你太好欺负了?为什么不反抗呢?
这种谴责受害者的心态实则是在把孩子推远,令他们感到更加孤立无援。此时,家长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而不是无视或扩大事态,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家长们参考。
聆听是一种美德 有时候孩子在学校里遭受的委屈是暂时的,家长真正需要做的其实是倾听,顺便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所在。遭受排挤的人最需要共鸣,所以即使真的是孩子的错也不要一味谴责,而是站在他的立场上来理解他的选择,分析错误的根源。
不要让他一个人战斗 很多家长在孩子遭受欺负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心疼,而是责备他太软弱。这么做等于在暗示孩子,你所受的苦都是活该。所以,在孩子遭受排解时,要让他知道,爸妈永远陪伴在他的身边支持他。
包容不同 被排挤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家长平时应表现出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包容,让孩子懂得包容他人,在遭到他人排挤时也更能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