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丽丽
我出生在齐鲁大地宁津县一个平凡的小村庄,这片肥沃的黄河冲积平原不但孕育了纯朴善良的民风民情,还孕育了代代繁华的文化底蕴:关于蟋蟀的,关于桌椅的,关于美食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叫我难以忘怀。
“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这是宁津人耳熟能详的三大美食。而这三大美食中我最爱的就是大柳面。
宁津大柳面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初由张家面铺所创。其特点是细如粉丝,色如嫩柳,滑爽可口,软而有力。盛于碗内,状如弓弦,素有“弓弦面”“金丝缠碗”的美称。调卤讲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夏季凉面、冬季温面,四季皆宜。
大柳面的制作有特别的工艺,冬季用温水和面、夏季用冷水和面。面和好后,饧面据温度不同的变化而变化,然后擀成薄片。切条时讲究刀功,要轻按快切寸面十刀,切成后撒开如网,搭杆如丝,手缠成缕。下锅煮时,手持面条如提纲撒网,扇面状下至开水锅内,开锅后挑翻一滚,迅速捞出,这样溜煮,虽细如粉丝,但韧而不断,条分缕析,筋软光滑。
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每餐的主食都是白面和玉米面掺着的发糕,佐菜也都是那些常见的自己地里种的白菜萝卜,只有逢年过节才可以改善一下生活,吃上一顿白面饺子。每当老人谈起关于大柳面的历史和制作过程,总是听到口水直流,幻想什么时候才可以吃一碗正宗的大柳面。
每当把这幻想告诉母亲,母亲就会叹口气。在我们多次幻想的催促下,母亲给我们每人做了一小碗手擀面,撒上点芝麻葱花,浇上点炸酱汁。看我们狼吞虎咽吃完又意犹未尽的样子,母亲辛酸无奈又感慨万千:“其实大柳面就是手擀面,只是饭店里制作起来比较麻烦费事,卤子多、小料足,家里条件不好,只能炸点大酱做炸酱面,等有条件了我就给你们做西红柿鸡蛋卤、蘑菇肉丁卤,叫你们吃个够。”
于是我们就用孩童的单纯,幻想着那些卤子的味道。盼望着自己快点长大,家里早点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可以顿顿吃上母亲做的大柳面。而那碗“山寨”版的大柳面也留存进我们的记忆里。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越来越富有了,而我也终于在饭店里尝到了大柳面的味道。它和母亲做的手擀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面条韧而不断,筋软光滑,只是这正宗大柳面的卤子有好多种,青椒肉丝、鸡蛋西红柿、蘑菇肉丁、笋丝肉丁、肉沫酱汁……小料更是多达几十种,花生碎、豆芽、香椿芽、香菜末、火腿肠末、芝麻酱、香醋、大蒜……还没动筷子,一桌子色彩缤纷的佐料就让人垂涎欲滴。再看那盛入碗中的面条细如粉丝,色如嫩柳,晶莹透亮,状如弓弦。端起一闻,一股令人愉悦的浓郁麦香洋溢面前。尝上一口,只觉绵软柔韧,润滑异常,清新爽利。
一桌子的人围在一起,你吃西红柿鸡蛋卤,我加点黄瓜丝,他撒点香椿芽,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吃出了不一样的温馨,不一样的亲情,而这正宗大柳面的味道也深深刻进了我的脑海里。
工作后,吃过桂林米粉,吃过山西刀削面,吃过云南米线,吃过兰州拉面……这些小吃也是各具特色,美味异常,只是却找不出大柳面那种叫我刻骨铭心的味道,那种叫我总是想起母亲的味道。
漂泊异乡的日子总是充满艰辛和无奈,初来陌生的城市总会想起父母,想起家乡,我就会买点面粉,学着母亲的样子做手擀面吃,老公总是劝我:“出去吃点刀削面吧,自己做多麻烦。”而我总是一笑置之,其实我喜欢这种麻烦,喜欢在这种麻烦里找寻家的感觉,找寻母亲就在身边的感觉。
如今我已习惯了异乡漂泊的生活,每次打电话回家总会和母亲唠叨起大柳面的味道,母亲总是笑话我对于一碗面的纠结。其实我真正难忘的不仅是那碗家乡的大柳面,更多的是那一缕缕浓厚的乡音和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