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5月18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庭·社区 践行“三个注重” 升华爱国爱家情怀 幸福的家庭应该共同成长 “芳邻守望”  芳馨瓯越 形成“儿童友好型”亲子模式至关重要 华侨侨眷共栽华侨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形成“儿童友好型”亲子模式至关重要

■ 代秋影

近年来,孩子自杀自伤的事件时常见诸报道。最大限度预防类似悲剧事件再次发生,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机会尽情绽放,是全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追求。求生是人的本能,为何有些孩子会选择放弃生命呢?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呢?

每个生命在诞生之初都是弱小无助的,必须依靠其他成年人的照顾才能维系生命。妈妈是婴儿的镜子,映照着生命之初孩子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模式。孩子在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人与其情感互动、特别是自身各种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及时看到和满足的过程中,不断累积对生命的体验和感知。当一个婴幼儿的绝大多数需要总是能够被照顾者及时看到和痛快满足时,如一哭马上有人哄,一饿马上有人喂,一尿马上有人换,一累马上有人抱等等,孩子就会慢慢形成内心确认:我是安全的、我是值得被爱的、我是被所处的世界欢迎和喜欢的。总之,我是好的!在这种孩子的需要不断被看到和满足的愉悦体验过程中,安全稳定的亲子关系模式逐渐形成。有了内心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了世界欢迎自己的内心确认,孩子就会由内生发出对于自身生命的热爱以及探索外在世界的勇气和力量。孩子的能量就不需要消耗在寻求身边成年人爱和关注的内心较量上,而是可以全身心投入地发展自己、探索世界。这样的孩子当然会热爱生命,同时也会形成稳定的精神内核。

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生命早期,亲子互动是以满足孩子需要为中心的“儿童友好型”还是以成年人要求和标准为中心的“控制权威型”,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事实上,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模式是“控制权威型”的,致力于培养听话的乖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当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要求一致时,会出现“母慈子孝”的温馨画面;反之,家里“鸡飞狗跳”。如果父母的意志过于强大,大多数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达成父母期待。当孩子幼小时,别无选择,只能“乖乖顺从”,一个“乖孩子”就这样成功培养出来了。但与此同时,由于孩子自身的需要经常被忽视、被否认,其内心因匮乏爱和关注而不断强化负面的信念,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世界不欢迎也不喜欢自己。总之,我是不好的!这样的内心信念会让一个人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在乎外界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敢投入地做自己、无法专注地做事情。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只有自身大部分需要不断被看到和满足,充分体验和内化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关注,才能生发出足够的力量向外发展自己。否则,孩子的很多能量就会消耗在如何改变父母、让父母看到并满足自己,让自己体验到爱和关注的内心冲突上。

遗憾的是,很多“控制权威型”亲子关系模式下的父母,内心也有一个与之相反的逻辑:孩子得先达到成年人的标准和要求,才能给予他爱的回应,否则孩子就会被“惯坏”。成年人的这种内心逻辑也是其幼小时在“控制权威型”亲子关系模式下不断内化和习得的,很大程度上是在潜意识层面自动运作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成长,成年人甚至都不会觉察到正以曾经令幼小时的自己特别痛苦的对待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不理解甚或不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和不满。

但是,那些没有被看到和满足的需要,以及累积压抑下来的负面情绪不会自动消失,而是会潜伏在孩子的内心最深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活出自己生命意志的渴望会愈加强烈,父母的直接感受就是曾经乖巧的孩子不再听话,如果父母还是不觉察和改变自己,过于强烈地追求自己意志的实现,逐渐长大的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就会用整个生命的力量争取做自己,所谓的“叛逆期”和激烈的亲子冲突开始弥漫整个家庭。孩子活出自己生命意志的渴望如果能够被父母看到和允许,就会转化成帮助成长的积极动力;反之,穷尽自身所有力量依然无法活出自己生命的孩子,要么就会彻底绝望,对生命丧失热情,在某个事件的激发下自伤自杀;要么就会对父母彻底失望,出现事实上的弑母事件。

事实上,除非父母自身改变,否则无论孩子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孩子需要做的,是构建与父母之间清晰的心理边界,尊重父母的命运和选择,同时坚定有力量地做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意志,绽放自己的生命价值。

(作者为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