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5月17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会见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代表 公众参与将贯穿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 安置点上建起“感恩励志”宣讲点 为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牵手共舞“最美亚细亚” 失明女教师的“斜杠青年”之梦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3.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妇联深度参与易地扶贫搬迁

安置点上建起“感恩励志”宣讲点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刘旭 周玉林

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贵州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贵州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9.4万。截至今年3月31日,贵州省共建成集中安置点925个、住房43.9万套,完成搬迁任务140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的“前半篇文章”已经基本写就,着眼“搬出来后怎么办”的“后半篇文章”,贵州全省上下正在大规模开展后续扶持工作,而作为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具有独特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妇联组织,在其中大有可为。聚力“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可致富”目标,贵州各级妇联组织坚持“强妇建助发展”,着力推进安置点妇女工作全覆盖,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彰显“她力量”,写出了具有妇联优势和妇女特色的精彩篇章。

安置点上建妇联,引领群众感党恩

从一名贫困妇女到家政公司负责人,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江口坝社区的岳玉菊完成了一次人生的华丽转身。而刚搬到这里时,岳玉菊还很不习惯,“妇联的姐妹告诉我,有困难就到‘妇女之家’来。如今社区‘妇女之家’就是我们的依靠,做起事来也更有劲头了。”像岳玉菊一样,贵州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妇女姐妹们都能够就近找到自己的妇联“娘家”。

事实上,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妇联组织已经不是新鲜事。

2018年11月份,贵州省妇联、省生态移民局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强妇建助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妇联在安置点灵活多样加强基层阵地建设,激活神经末梢,为妇联发挥作用、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今年以来,贵州省妇联持续安排专项资金推进安置点妇联组织建设,着力开展“兴调研强服务促落实”行动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工作专题调研,省妇联主席杨玲等班子成员带队赴9个市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问题排查,加强分类指导,推进基层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在妇女群众身边有形化、常态化。

迁出穷窝窝搬进新家园,靠的是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好政策。

为此,贵州各级妇联组织强化对妇女的思想政治引领,在安置点大力开展“感恩励志”主题教育活动,激励引领搬迁妇女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时顺应妇女群众生活方式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深入家庭开展新市民生活常识教育,加快搬迁群众实现由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六盘水市水城县的“凉都妇女夜校”通过开展“三新一清洁”文明新风进家庭培训,手把手教会搬迁妇女家电使用,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帮助她们更好更快适应新生活,融入新环境。贵阳市开阳县妇联配合相关部门通过张贴新旧住房对比照片,对比展示迁出地、迁入地生产设施、生活条件的显著变化,既让搬迁群众记得住乡愁,也让搬迁群众牢记社会主义好、感恩党的好政策。

提升技能促就业,搭建平台助增收

在安顺市镇宁县,当地妇联配合相关部门全面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雕、织、绣、染、画等相关企业,在易地扶贫搬迁景宁小区安置点打造“民族文化产业街区”,建立了一个集民族文化展示和展销体验为一体的综合馆,安置点的广大妇女因此受益。不仅如此,当地还同时建立起良性利益链接机制,制定一户企业带动25户贫困妇女的就业计划,形成“公司+政府扶持基地+绣娘+贫困户”的发展格局,直接带动了200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就业。

镇宁县妇联组织的做法是一个缩影。“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提升技能促就业,搭建平台助增收”,正是贵州省妇联在全省着力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

为此,贵州省妇联制定了详细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其中包括开展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的技能培训;依托锦绣计划发展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帮助安置点妇女实现居家就业;依托妇联“ 黔灵女”家政服务品牌,帮助安置点妇女就近获得家政培训和就业支持;继续实施妇女小贷项目,让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应贷尽贷,重点支持有创业意愿、有创新热情、有项目方案、有推进措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创业发展等等。

贵州省妇联的部署在全省各地产生了积极的成效。

——黔东南州妇联系统突出培训重点,努力提升搬迁妇女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有力推动了全州妇女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此外该州还分别在凯里、天柱、锦屏、黎平等市县移民安置点建立巾帼扶贫车间,实现了移民妇女“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遵义市凤冈县华鑫鞋厂是一家妇女手工示范企业,在当地妇联的支持推动下,企业目前已落户凤冈县凤翔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务川县大坪青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带动了400余名安置点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正安县把“黔灵女”家政培训基地搬进安置点,就近就地开展培训;

——安顺市紫云县在安置点创办“锦绣计划”巾帼创业基地,形成加工销售产业链,直接带动90余名贫困妇女就业,间接带动500余名妇女实现创业梦;

……

立足家庭强服务,确保群众能融入

脱贫攻坚需要精准施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仍然需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虽然前期已经取得不菲成效,但贵州省妇联仍以纵深推进巾帼脱贫工作为抓手,在深入调研,冷静思考的基础上,补齐短板,持续发力。尤其是立足家庭这个主阵地和妇联组织的服务功能,采取一系列举措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的融入度和幸福感。

瓮安县江口坝社区党支部书记廖天江对基层妇联组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深有感触,他说:“不只是‘半边天’,完全是‘管天管地’,现在社区好多棘手事都是她们去帮着解决,她们在社区很有地位。”

廖天江所说绝非戏言。在全省各安置点,妇联组织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妇女之家”开展的一些接地气聚民心,有声色有活力的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各地妇联组织在安置点还切实开展“亮牌服务”,即“亮妇联标识、亮组织架构、亮工作职责、亮执委身份、亮活动内容”等,全身心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群众。

此外,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弘扬文明新风为重点,全省各级妇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坝坝会、互评会、推选会等互评互议,常态化寻找“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美德之星”,带动更多家庭见贤思齐、向善向美。组织专家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建设“小桔灯”亲子阅读书屋,广泛开展“家庭卫生好·要靠主妇巧”评比,“农村清洁风暴·巾帼在行动”等系列活动,以家庭文明促进安置点的社区和谐。

为强化对安置妇女群众的服务,贵州各级妇联还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室、妇女儿童维权服务指导中心等,“巾帼调解协会”“暖心大姐”“妈妈帮教团”等多形式的维权队伍,为群众倾情提供矛盾调处和维权服务。“妇女之家”“姨妈工作站”“亲情室”“儿童乐园”“四点半课堂”“六点钟学校”等服务阵地工作的开展,使得妇联组织真正成为安置点妇女群众信得过、可依赖的温暖“娘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