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用杰
“小公司总想着颠覆性创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时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创业公司如果不进行颠覆性创新,就只能给大企业打工。然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教授、系主任路江涌却不这样认为。
在他看来,在创业过程中,大企业想要突破自己的极限,就需要想办法平衡自己的产品生命周期,构建自己的生态。对于小企业来说,进入大企业的生态平台中,其实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小企业:比较优势才是关键
有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在资本寒冬下,小企业的生存更成为摆在创业者面前的头等重要问题。在路江涌看来,企业死掉最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现金流断掉了,直接死掉;第二,跑得太快,资源被分散掉了。归根结底,都跟创业公司没有把握好自身的发展节奏有关。
近年来,在创投圈,“颠覆性创新”是一个很热门的词汇。然而,路江涌认为,“小公司总想着颠覆性创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很好了。对于小企业来说,进入大企业的生态平台中,是很好的选择。”
在他看来,颠覆性创新分为5个步骤,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学不会和跟不上。一个新的商业范式、技术出现,对于大公司来说拥有很长的学习曲线,往往要经历从最初的看不见到看不起,再到看不懂,最后进入学不会、跟不上的阶段。随着信息、资本、人才流动越来越快,发生技术或者商业范式变化的颠覆性创新,会越来越困难。
他认为,在公司发展中,创业者可以借助经济学比较优势的概念。如此一来,每个公司都需要找到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
路江涌有一位朋友做小型按摩器。产品其实很简单,就是贴在脖子上的按摩器,能够缓解肌肉疲劳,技术不是核心门槛,真正的关键在于应用场景。后来,创始人想到了经常看书的人,发现他们特别容易脖子不舒服。
于是,团队开始进驻罗辑思维、喜马拉雅听书、樊登读书会这类学习社区,产品一下子成为爆品。他表示,对于小公司来说,打入其它公司的生态圈,是一件很划算的事。
“小企业没有做过大企业,凭什么能轻视大企业呢?”路江涌认为,在创新上,小公司的机会更多的是在大公司看不上的利润上。以华为在初期发展的时候为例,其战略典型的是“农村包围城市”,先从不好挣钱的地方挣钱。
大企业:生态是核心
任何企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无论是公司、技术,还是产品。
路江涌曾经有一位北大的校友,创业十几年,想要转型发展,但手下的高管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收入,倦怠了,也不想去拼。为此,他尝试了三次全都失败了,第一次找他的合伙人,结果事情没有干成,他认为是“老人”没有拼劲;第二次,他找了一个“90后”小伙子,因为缺乏工作经验,依旧没有做成,他认为是“新人”太嫩了;第三次,他自己亲自撸袖子上去干,但每次需要资源的时候,他得拍桌子,相关部分的负责人才会给。
这让他深刻地意识到转型的艰难。而小企业的机会往往就隐藏其中。
路江涌将公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产品创新阶段,然后是平台创新阶段,最后是生态创新阶段。
以海尔为例。海尔最骄傲的一点就是冰箱质量很好,但如果冰箱总是不坏的话,就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用户。怎么样才能创新冰箱的收入模式呢?海尔生物医疗团队常年为医院提供血液冰箱,他们注意到医院输血环节的一个痛点。
因为血液必须3.5℃环境中存放,如果在10℃以上的温度存放半个小时,血就无法使用了。海尔专门设计了一种新型物联网冰箱。护士扫描一下出库单的二维码,冰箱门上的屏幕会显示所需血液在冰箱内的哪个位置,打开冰箱门之后能够快速拿到需要的血液。
“‘血联网’模式使血浆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了。”路江涌介绍,之前,如果病人需要600CC血液,医生一定会让多准备一些,原因在于他无法承担缺血所造成的后果,但很多情况下多准备的血都浪费了。“有了‘血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血液浪费。”
由此,路江涌认为,“大企业想要突破自己的极限,就需要想办法构建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
人人都是创新者
路江涌认为,从短期来看,“双创”确实造成了一些风口和泡沫;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件好事,培养了一代人的创新思维。
他认为,创新不等同于创业,并不一定要自己开一个公司才能创新。底层的创新,更为关键地是要把组织内人的创新能力调动起来,无论是私企,还是国企。在日常工作中,提高某件事的效率、做一些新的尝试,“抬头看路”都是创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要增加自己底层的创新能力。系统性思维是路江涌特别看重的一点。
路江涌认为好的创业者是时代的产物,是无法批量生产的,这是个人很好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