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玫昆仑
8岁的儿子分不清蔬菜种类,还因为“又乱又臭”不肯和自己一起去菜市场,这件事一直困扰着长沙市民黄慧。她最近想到一个办法:春游带儿子去体验春耕。(据新华网)
带孩子体验春耕,不仅能够让孩子学到春耕知识,掌握春耕技能,还能够让孩子亲自体验了解春耕过程,切身感受到春耕文化。这既能拓宽阅历,增长才干,也能让孩子懂得农家人的辛苦,从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毕竟,带孩子体验春耕,就是对孩子开展“农事教育”,学习和了解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本领,让孩子树立知识与本领也在书外的意识,促进其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如今,孩子们的生活多为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这种生活方式就是“足不出户”式的学习。即使外出学习,也多半是去图书馆、科技馆、游乐场等,很少走进大自然,接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更不用说亲近和体验春耕、当一回“小农民”了,以至于许多中小学生都不认识五谷杂粮和常见的蔬菜。比如,有的学生说,西瓜长在树上。从想象力和科技嫁接上讲,西瓜是可以长在树上的,但从普通的农业生产上讲,西瓜是长在地上的。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常识性错误,除了科普知识缺乏以外,主要是远离了土地,没有走进大自然,没有亲近农村或农业或农民。从教育上讲,就是没有对学生开展“农事教育”,导致一些学生一涉及“三农”知识便成了“农盲”,闹出笑话来。
而今,带孩子体验春耕,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翻耕农田、浸种催芽、除草制肥等知识,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农事知识,对孩子开展“农事教育”,不仅能够让孩子在书本之外增长见识与能力,还能够让孩子们体验劳动过程的辛苦与快乐,在体验中学习、锻炼、收获,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笔者以为,带孩子体验春耕,只是家长对孩子开展“农事教育”是不够的,学校和社会也应对学生开展“农事教育”,家校社联手,特别是学校应把“农事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以弥补学生对“三农”认知的短板,增强学生对“三农”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和学到相应的农事知识与本领。
具体地讲,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农事教育基地,对学生开展“农事教育”。另一方面选定附近的一些地方作为学校的农事教育基地和涉农科普基地,对学生开展“农事教育”。比如,在农忙期间,学校可以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去参加整地、播种、锄草、施肥、收割等农田劳动,或去果园剪枝、采摘、包装农果等。
当然,如果能够把开展“农事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那么“农事教育”就会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