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莫兰
第一季平均每期收看观众达4000万人,收视率居同类型节目榜首、在同时段节目中排名第五,同名图书被译成9种文字向海外发行,被评为国家出版广电总局2018年第一季度十大创新创优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华人家庭文化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交出的成绩单非常抢眼。访谈类节目如何让文化在春风化雨间浸润人心,实现收视与口碑双丰收?在节目第二季即将完美收官之际,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特别专访节目制片人宾芳,倾听她讲述节目一路走来的跫音。
小切口,大主题,抒写家国情怀
在《谢谢了,我的家》之前,各个地方电视台自创的家风节目就已纷纷出炉,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众多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让观众记得住爱得上,就得用心打磨出不一样的精神特质。家风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谢谢了,我的家》节目组讲述了不同类型的家庭故事,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的优秀文化对一代代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体现于他们的家风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是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国家宣传平台,而《谢谢了,我的家》是一档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世界人民可以通过了解中国的家庭来进一步更好的了解中国。
在节目第一季筹划时,宾芳与节目组梳理了2014年以来《新闻联播》中出现过关于“家风”采访的视频内容,大家发现了这些视频中都出现过的现象:很多普通人谈及“家风”时更愿意讲述“我们家的故事”以及印象中的父母的形象。
这一发现经过节目组策划团队的深入讨论,决定了节目最后的定位就是“分享,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和对父母的情感”,由小切口牵出家国情怀大主题。由于文化和地理的差异,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各具特色。故事相似,会引起共鸣;故事不同,能收获借鉴。
而且节目的取名也颇为生活化。宾芳解释说:“‘谢谢了’是对家庭的感恩,让它有别于其他家风节目。它代表了一种对家的温度和态度。”
不干涉,不矫饰,呈现本真面貌
在节目组看来,一档节目要想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真”是第一要义。“因为家庭是每个人心里最深的情感,很少也很难跟别人聊起。只有讲述真故事和真情感,才能带动观众感悟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
为了保证这份真诚纯洁,无论是嘉宾选择、环节设置,还是内容呈现、素材取舍,节目组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很尊重每个故事的原型,力求还原故事的原貌。”当嘉宾有表述不完整时,节目组会尽量通过后期来补充。
正因此,观众得以看见华罗庚的逗趣、汪曾祺的乐天、钟南山的不懈、田家炳的谦和、梁漱溟的胸怀、钱学森的遗憾,他们不再是书里大写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节目组的导演们在嘉宾的选择上也进行过很长时间的讨论,节目中嘉宾民间艺人“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讲述了他与父亲因为艺术理念冲突导致多年疏远,最终和解的故事。这个故事显然与节目主题并不相符——节目希望呈现的是和美、奉献、爱的积极力量。但这种矛盾是中国家庭推进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节目组考虑再三后决定采用。因为这个家庭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和解不也是另一种积极与光明吗?即便它不能带来很高的收视率,但如果能够唤起观众的点滴思考,那就非常值得。
在采访中当提及遇到的困难时,制片人和导演组坦言,采访家庭故事的难处在于:一来有的嘉宾不愿打开心里最深处的回忆,二来有的嘉宾不是太会表达。为了“打破”嘉宾心里的“小篱笆”,导演组特别设计了一个“家风馆”环节,让嘉宾聊完家里故事之后,走到“家风馆”区域,很真诚地对着父母对着亲人,讲讲心里话,追忆先辈给自己的影响,说说对后辈的嘱托。起初嘉宾对于在电视上要隔空说话的内容会有些考虑,而节目组表达了最真诚的想法:“在主题不变的前提下,只要愿意来,只要愿意讲,不管什么样的心里话,我们都无条件支持。”
流淌着真情的“家风馆”击中了人们心底的“软肋”,几乎每次都秒变“大型催泪现场”。所有嘉宾录制完节目时,被唤起了往时的回忆,站在那里说着就流下了动人的眼泪。
“希望观众能够坐下来,静静听故事。看完后能意识到,抱一抱在身边的家人。人的情绪有了温暖和安定,也就有了安全感。因为家才是这颗心安放的地方。”这是宾芳的希望,也正是节目最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