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3月2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庭·社区 社区 家庭养老床位,把养老院“搬回家” 武汉“互联网+”居家模式让养老服务“零距离” 破解养老难题需要“抓大管细”的智慧 养老机构等级划分有了国家标准 北京将建千家养老服务驿站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养老难题需要“抓大管细”的智慧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近期的民生热词中,“养老”的曝光率最高,新政出台最密集,最受公众关注。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进入法治化轨道,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落地,长期护理保险在各地务实推进,养老机构等级有了国家标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启动……从中央到地方,保基本、“放管服”、补短板,民生红包频频,养老事业迎来多重利好,养老产业正在步入“春天”。

在看到产业大发展广阔前景的同时,诸多长期困扰的问题也亟待重视——

从大环境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但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社会购买能力相对较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仍然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三大瓶颈。尤其是在大城市,养老院普遍“一床难求”,编制常年爆满,往往是“去世一个,才能进一个”。据媒体报道,要想进入性价比高的公立养老院,排队竟然要等100多年。

就个体而言,两亿多老年人口数量庞大,情况复杂,养老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如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提供便捷、贴身、适合、实惠的养老服务,始终是一道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破解的难题。

既要突破瓶颈,又要一一解题,这就需要“抓大管细”的智慧。一方面,多渠道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增加普惠性服务,“让普通群众、工薪阶层买得到、买得起、买得好、买得放心”;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养老保障模式,推动发展精准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智慧养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养老变成“享老”。

近年来,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寻求更好的解题路径,成效和经验不少。

湖南通过社会养老孵化基地对全省的养老机构进行免费标准化培训,老人每天的饮食起居、护理项目、康复训练、健康状况等都有了统一的标准化养老服务规范。

上海市在每个街道建立“嵌入式”为老服务机构,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并制订指导价,以普惠的价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社区老人可以根据身体评估情况选择服务方式。

武汉与南京立足于当地实际打造的两种居家养老模式,更贴合大多数老年人既希望得到专业照护,又渴望享受天伦之乐的养老需求;同时,依托在互联网技术和智慧科技之上的“家院互融”,是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所提出的建设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要求的落实,推动了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

这些创新实践大大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让养老问题不再是“一提就挠头”的民生痛点。

如今,多项思路开阔、设计缜密、操作性强的政策在为养老领域注入动力和活力、为产业提速的同时,也向养老保障能力提升和养老模式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养老不只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让老年人生活有尊严,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只有政府、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发力,才能更好地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