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是有门槛的:自然及文化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及区域内的相对优势,都是考虑的因素。
■ 华兴
笔者日前在西南某省调研时发现,不少贫困村摩拳擦掌欲发展乡村旅游,将相当比例的扶贫资金用在建设旅游设施上。然而,一些村寨无论自然环境还是民俗文化,并不具备发展旅游的优势和条件,反倒在大拆大建中贻误了产业发展时机,浪费了扶贫资金。
以该省的F寨为例,其于去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该村风景还不错,但由于长期缺乏建设规划,传统民居已经被拆得所剩无几,被风格各异的砖头水泥民房取代,在青山绿水间着实有些突兀。笔者在同行的十几人中做了一个小调查,你是否愿意来F村旅游?不少人笑着摇头。F村已经投入了几十万元的扶贫产业资金,修建了观景栈道、游客休息凉亭等设施,而乡亲们最期待的农田间的“产业路”却一直搁浅。
F村不是个案。贫困村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发展乡村旅游的问题在不少地方都存在。事实上,发展乡村旅游是有门槛的:自然及文化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及区域内的相对优势,都是考虑的因素。
各地在规划乡村旅游时,一方面要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旅游产品和市场相对成熟的区域、交通干线和热门景区周边的地区,可作为开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区域。另一方面,在规划和发展中,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风貌的保护,强化有序开发、合理布局,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发展。同时,发展规划要符合当地实际,强化乡土风情、乡居风貌和文化传承,尊重村民发展意愿。
诚然,发展乡村旅游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的乡村都适宜发展旅游。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在考虑发展乡村旅游时宜慎重,尽力做到不折腾、不浪费,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