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Facebook 8700万用户数据泄露,常州大学怀德学院2000多名学生信息泄露“被入职”……刚刚过去的2018年,有关个人隐私方面的“坏消息”不少;
然而,可喜的是,也有一些普通人士化身“隐私斗士”,努力抵御着对公众隐私与个人信息安全的侵犯,他们如啄木鸟一般做着每日“硬核”的除害工作。
近日,为表彰这些可敬的“啄木鸟”,并进一步向公众科普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安全,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主办了“2018个人信息安全大会暨‘啄木鸟安全奖’颁奖典礼”。会上,微博大V“@花总丢了金箍棒”、安全公司技术大咖、企业法务等嘉宾,结合自己在隐私方面的相关经历发表了精彩演讲,触动心弦的故事、勇于探索的精神,赢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
如何面对狡猾的“敌人”?
知道创宇反诈骗技术专家潘少华:改变业务模式,及时阻断诈骗案发生
“隐私斗士奖”获得者潘少华具有十余年网络黑产、威胁情报分析及安全技术研究经验,曾参与多个国家级信息安全课题研发。会上,潘少华深入分析了曾经接触过的诈骗团伙的特点,他表示,很多诈骗团伙分工明确,非常专业。“骗子们都在很努力地工作。比如他们有专业细致的KPI指标,对于客户的转化率与接通率都有很高要求;有专业的分工,比如稍大的诈骗公司可以分为技术组——搜集数据的,剧本组——设计诈骗‘剧本’,现在马上过年了,同学聚会就是一个很有实效的‘剧本’,还有洗钱组,短信组等等。”
同时,潘少华说,还有很多给骗子团伙提供上下游的产业链,这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他们的伪基站,很可能就是一个人骑着‘电驴’、提着伪基站在转悠,即使被公安抓到,也没有用,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
一方面是专业的骗子,一方面是不知情的下游,还有追溯成本极高的实情。
“以前无外乎就是(受害者)报案,我们咨询、冻结账号、破案。很多时候早在报案时资金就已经化整为零了,根本没办法追回来。而且为了几千块钱诈骗金额,公安往往要花大几百万的成本。”
如何及时追上犯罪团伙的业务发展?潘少华陷入了思考。
从2015年开始,潘少华和他的团队在业务模式上发生了改变。他介绍说,改变后的策略是,在案件刚刚发生或者还没有发生时,就及时阻断。通过威胁情报,带动我们对于诈骗网址和诈骗电话进行实时干预。他举例说,比如发现一个诈骗网站,及时处置不让它打开,就不会发生后面的诈骗事件。或者,让诈骗网站直接跳转到公安部门的网站上。
这样的改变,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把犯罪扼杀在摇篮里的感觉,让潘少华很有成就感。
企业如何做得更好?
知乎法务工作人员门一帆:不想做产品经理的法务不是好数据保护官
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显示,对购物、金融、交通、社交等十个行业共1000款App的隐私政策进行测评发现,只有13款达到隐私政策透明度高的层级,百度贴吧以97分位居第一,爱奇艺和百度地图以一分之差并列第二;但透明度低的App数量过半,共538款,其中21%在测评期间没有任何隐私条款,其中不乏爱鲜蜂、韵达速递、中通快递、小猿搜题等人们耳熟能详、下载量较大的App。
“尽管测评标准更加严格,但与2017年度的测评结果相比,2018年度整体平均分提高了近4分,透明度‘及格’的App占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琳分析说。
这样的进步来自公众隐私观念的成熟,更来自企业观念的转变。
门一帆作为“力挽狂澜奖”获得者,分享了知乎内部如何“逆风翻盘,力挽狂澜”,推动隐私政策合规工作的故事。
2018年4月,知乎弹窗上线新版隐私政策,因为不同意条款就无法继续使用App,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吐槽。总结经验教训,在四个月后,知乎启动了修改后的隐私政策,创新性地在弹窗页面推出了“仅浏览”模式。如果用户不同意隐私政策,可以在保证信息最少收集的情况下,继续浏览知乎站内的内容,并且这些信息在一个月后会被删除。
在门一帆看来,用户体验和数据合规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相反,数据合规已经成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在此次“合规风暴”的处理过程中,她也发现,法务不再是游离在外的流程后端的合规审查者,而是有机会真正站到业务的最前端,甚至主导产品设计。
“不想做产品经理的法务不是好的DPO(数据保护官)。”门一帆笑言。
如何共建个人信息良好环境?
熵增科技创始人杨更:更多人加入隐私保护赛道,就会打造出行业生态
现场,花总的出现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
2018年11月,微博大V“@花总丢了金箍棒”曝光酒店卫生乱象,引爆舆论。仅仅9个小时后,花总的个人信息被曝光在网上。从此,他走上艰难的维权之路。“现在我可能是酒店行业里辨识度最高的客人。”花总自嘲道。
花总表示,很多知名酒店都出现过大面积用户资料泄露事件。信息放在酒店的中央服务器上,但因为保管不力、遭黑客入侵、使用酒店免费WiFi等都可能出现安全方面的漏洞。
如何尽可能地保护好个人隐私?
在“隐私斗士奖”另一位获得者、熵增科技创始人杨更看来,隐私就是要故意保持信息的不对称,“一个没有隐私的人相对于一个有隐私的人是处于劣势的,因为人们不知道说过的哪句话、做过的哪件事甚至是点过的哪个赞,在将来某一天会化为对自己不利的数据。”
杨更有着十余年信息安全从业经历,历任亚马逊中国、美团、小米首席安全官,如今创办的熵增科技,专注于提供整套个人隐私保护方案。但他也直言,“保护隐私,光靠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你什么都不干,大数据也会算出你的隐私。所以,隐私保护要靠我们自己,要靠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形成一股对隐私高度重视的力量。”
“如果有更多的用户注重隐私保护,就会有投资者进入隐私保护的赛道,从而吸引更多的创业者进入,产生良性竞争,打造出一个隐私保护行业生态。” 这是杨更的希望,更是每个个体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