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时间荒”成为普遍一种感受,阅读可帮女性找回失去的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活方式是折射女性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作者分别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时间结构四个维度对母系氏族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四个阶段的女性生活方式进行了简要梳理,勾画出人类螺旋式上升的生活历程。同时,作者认为当代生活方式的变迁正衍生出炫富、消费畸形、过度挥霍等现象,需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反思。
■ 马惠娣
生活方式是折射女性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生活观直接影响每个女性对生活方式的认知与选择。当代女性生活方式正呈现多元、多样、多层等特点。
生活方式的本质
生活方式,即日复一日以某种方式而存在的“日子”,构成每一个人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基本内容。生活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始自170多年前马克思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时,同时提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个人自由和解放程度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唯物主义对生活方式本质的概括。
生活方式关乎人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道德修养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第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第三,人与物质的交换关系,人们在物质交换关系基础上进行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情感等方面的交往,逐渐摆脱个体、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最终在交往中形成全面的社会关系和丰富的个性;第四,生产力决定消费力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趋向,“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从内在方面提升劳动者素养的发展”。
总体而言,生活方式的本质实乃人的成长与社会化之问题,涉及生命存在形式、伦理倾向、生活美学、心性、兴趣、人-社会-自然的融合等多重价值的培养与选择。
女性生活方式图谱
对女性生活方式的考察可以从四个阶段展开,即母系氏族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我们可以简略描画一个图谱,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时间结构”四维看它们之间的异同,理解女性在构建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的独特作用。以及人类螺旋式上升的生活历程。
第一,生产方式。母系社会与农耕社会,男女所承担的劳作分工不同,一般情况下是男耕女织;劳作方式往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工业社会,人是社会劳动大机器中的“螺丝钉”。男女同在劳作场所工作却不同酬,而女人养育子女的任务多于男性。信息社会,劳作形态多样化,工作效率可由智能机器替代,工作环境已不局限于固定的场所,然母亲角色被淡化和异化,其社会原因复杂。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第二,生活方式。在母系社会,获得了家庭丰衣足食的初步能力;妇女在生活中还多了相夫教子的管理经验,在家务活中还增加了制陶、纺织和缝纫等技艺技能。在农耕社会中,男性作为主要生产力可以独自完成“饮食物料”的家庭之需;女性则在创建家庭精神生活方面有了更多的时间保证。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在目前中国还是相互交织,但对生活方式影响甚大。然而,尽管人的自我支配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的个性和全面性获得了尊重,但是,人的异化与“自由时间稀缺”却前所未有的严峻。
第三,家庭结构。母系社会与农耕社会都是大家族,讲求子孙满堂、承儿孙之欢。而近几十年,生产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解体——大家庭变为小家庭,“丁克”、不婚、不育、晚婚、同性恋、伙伴关系等等,使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都需重新定义,也需社会的认可与接纳。
第四,时间结构。母系社会与农耕家庭时间结构相对单一、纯粹。然而,当我们为创造社会财富付出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时,人却陷入到了新的“枷锁”之中。“闲暇时间”被“拜金”与“贪欲”所占领,当代生活方式隐藏在炫目的表象后面,有时会显得空洞而乏味。陶冶女性情操与灵秀之气在时间结构中的缺失,可能使女性的精神气质发生变化。
当代生活方式之反思
当代的科技成果正在全面浸润人的生活——不仅衣食住行,而且休闲生活、消费生活、娱乐生活,甚至睡眠时间都与各类科技创造发生联系。
时下有一种看法,以为消费为人的自由提供了保障,丰富了人的自由时间。然而,人们没有意识到消费主义具有的欺骗性。闲暇时间如今正成为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共同“狂欢的场所”,生活方式的变迁正衍生出阶层分化与固化、贫富差距拉大、显摆与炫富、消费畸形、过度挥霍、生活颓废等现象,也正撕裂生活的世界和生活中的人。
部分女性正在用过多的时间和金钱“包装自己”——美容、美体、美颜值。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800多万整容人群、约1∶13的男女比例、人均消费5000~10000元。800万人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比约为80%(约650万),其中学生群体占主流(约400万)。这一现象,一方面扭曲了女性之美的本质特征,扭曲了她们的心灵;另一方面,说明女性的自信与自尊正受到冲击。近些年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有所回潮、“房子、汽车、户口、存款成了结婚的标配”……爱情的殿堂异化为个人营销和阶层买卖的金钱交易场。
回望人类曾经经历的几个社会形态,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女性对推动生活方式变革影响巨大,同时女性也是文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母系社会和农耕文明社会中,由于男女分工不同,恰恰成就了女性对时间结构的精巧建构,也成就了女性对精神家园的创造。例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女红”、家训、家教、勤劳节俭等优秀品质,当是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遗憾的是,当今拜物教、消费主义、“时间荒”正影响着人的生活与生活中的人。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悖论!
毋庸置疑,女性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未来。但是,如今人们很容易被生活方式变化的表象所牵引,而忘却人、生活与生活方式的本质。应当说,这个表象正遮蔽我们对未来的瞭望。
如今,我们正处于生活方式重大变革期。我们应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反思当代生活方式,这对提升女性社会地位与建立新的女性社会地位要素应有参照价值。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