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2月2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2018把握新时代新议题 汇聚新思想新观察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8把握新时代新议题 汇聚新思想新观察

——“新女学”年度热点回眸

编者按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有哪些新进展?中国性别研究本土化有哪些新趋势?国内性别平等实践有哪些新推进?国外性别研究又有哪些前沿性观点?让我们以《新女学周刊》为媒,管窥性别研究发展的动态图景。

■ 《新女学周刊》编辑部

阐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梳理改革开放40年女性发展脉络

中国女性的解放和发展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18年,女性/性别研究界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积极回应女性解放与发展之路中的新困惑新挑战,努力探索并提出解决之道。《新女学周刊》对此进行关注,先后推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改革开放40年与女性发展”三大系列报道。

——领悟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当代价值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精神,《新女学周刊》邀请专家撰写了一组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文章,重温马克思的光辉思想和理论精髓,倡导人们继承马克思为女性解放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继承马克思为女性解放留下的宝贵财富》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女性解放的思想理论,联系今天的国际妇女解放运动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女性解放的宝贵财富。《深刻领悟马克思的妇女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认为,马克思深刻阐述私有制带来的性别压迫,为妇女走上自由全面发展道路提供了指引,我们应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妇女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澄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仍然是分析和解决当下女性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论,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时代内涵》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指导,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时俱进》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认为,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促进男女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

在工作的不同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继承与深化发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系列文章,解读了这些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论述。

《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认为,习近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主体性思想,阐释了妇女作为“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性。《妇女需参与发展 发展离不开妇女》认为,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上,对妇女参与社会的重要意义有着更有高度的认识。《让和谐家庭成为梦想启航的地方》认为,习近平对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独特作用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关于妇女在两种生产中作用的深化与发展。《为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加速行动》认为,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提出的“四点主张”,为推动全球男女平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南。

《减轻妇女负担促生产》认为,在梁家河村插队落户期间,习近平想方设法解决村民的生活难题,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特别是有助于减轻妇女的生活负担,解放妇女劳动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妇女发展》认为,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发挥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有力地推动了妇女工作的发展。《把妇女工作放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部署》认为,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妇女工作创新发展提出的一些新要求、新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时代感召性。

——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女性发展的轨迹与脉络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女学周刊》推出的“改革开放40年与女性发展”系列报道,总结了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发展的成果与特点,梳理了中国女性发展的轨迹与脉络,并为探索中国女性发展的未来之路提供思考与启示。

《改革开放40年公共领域性别平等进展》认为,改革开放的40年,女性健康状况得到巨大改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就业结构持续改善;决策性和协商式政治参与均稳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党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历程与经验》介绍了女干部队伍持续发展壮大的过程;梳理了对女干部培养、教育、选拔的政策推进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制度保护到权利享有:改革开放40年妇女福利进展》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妇女福利发展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妇女得以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改革开放40年人口转型与女性家庭关系变化》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产生的深远影响,促进了家庭关系向男女平权和代际平权方面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发展图景》梳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发展的脉络,认为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取得了长足进步。《女性学学科建设40年:学科意识与开放发展》回顾女性学学科建设的过程和收获,集中讨论女性学开放发展的意义及其内涵。《40年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与乡村振兴》总结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女职工劳动保障立法发展空前》梳理了女职工劳动保障立法发展盛况。

关注不同学科领域发展,推动性别理论回应现实需求

2018年,研究者们关注不同学科领域发展,以性别视角丰富既有研究;在回应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拓展性别理论内涵;紧跟社会文化热点,力图唤起女性主体性。《新女学周刊》对此进行呈现,积极推动性别研究理论发展及先进性别文化构建。

——深化和拓展性别研究各分支领域成果

不同领域性别研究的发展,需推动性别视角与各学科既有基础的融合与创新,将性别视角纳入传统学科领域,丰富和发展既有成果。

《新“自然”概念:将女性与自然重新关联》认为,女性主义新“自然”概念将女性与自然重新关联起来,赋予了双方同等的尊严和地位。人类要在承认自然本身具有本体论存在意义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更具有开拓性思维的认识论,并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深入研究性别议题》认为,妇女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又是其受益者,性别平等主流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手段,从全球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角度看,中国的贡献和影响日益凸显。《中国现代女性身体史研究进展与走向》提出,研究者应加强对中国现代女性知识身体和伦理身体的历史性呈现与剖析。《善意性别偏见:“天鹅绒下的铁手”》认为,持有善意性别偏见者不具有代表自主性和胜任权力的理性特质,其本质是合理化性别不平等的意识形态。《女性与史学:概念之争与方法之辩》提出应将“女性”作为观察历史或现实问题的窗口,突破“突出者,乃男性也”的固有认知。《生育哲学:兼顾生育主体与生育事件》认为,当下推进生育哲学探讨,一方面须以生育事件为基础;另一方面,须检视传统意识形态和过往哲学家的生育哲学思想。

——结合具体实践赋予女性发展理论新内涵

性别研究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发展也需不断回应女性发展新需求,结合具体实践,使其得以丰富和完善。

《全方位引领“新社会阶层女性”建功新时代》关注新社会阶层女性发展,认为“新社会阶层女性”是“新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妇联组织应更好地团结引领“新社会阶层女性”建功新时代。《社会组织女性从业者:新时代社会治理“她力量”》调查发现社会组织女性从业者是一个年富力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且具有较高性别平等意识的群体。《人民政协如何畅通和拓宽妇女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提出,应主动发挥人民政协在畅通和拓宽妇女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中应有的作用,建立具有先进文化支撑和制度化安排的妇女群众利益表达渠道。

——倡导富有性别平等理念的新型性别文化

以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可发现其中的性别盲点,通过对其批判性解构,推动先进性别文化的建构。

《大女主:当代影视剧的“女性主义”想象》对荧屏热潮“大女主剧”进行分析,认为其“女性主义”镜像并不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景,反而可能使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性别不平等缺乏敏感。《好母亲与“坏女人”:“国骂”的性别分析》讨论了“国骂”背后的性别权力关系,认为母亲和女人不是两个分裂的形象,不仅要尊重母亲,更要尊重女人。《多措并举 坚决抵制封建“女德”流延》《“女德”:文化糟粕,腐朽本质》两文,针对温州“未成年人女德班”荒谬“女德”言论进行批判,明确传统“女德”以牺牲广大女性的权益和发展为代价,维护父权制的封建专制,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该摒弃和清除。《“男性阴柔化”于国不利:杞人忧天伪命题》针对关于“男性阴柔化于国不利”言论,认为“男性女性化”是伪命题,刚柔相济才可成就完美人格。

——直击女性/性别相关社会热点

除从政策层面推动解决女性实际需要之外,很多女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层面予以批评,唤醒女性主体意识,激发其捍卫自身权益的主动性。

《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反思“高额彩礼”》针对近年来水涨船高的彩礼,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双重角度探讨隐藏在“高额彩礼”背后的真正原因。《“婚闹”:“越界”狂欢当禁止 》认为,“婚闹”这种仪式活动已变成一场“越界”的狂欢,既越良俗之界,又越性别之界,更越法律之界。《姐妹合资为弟买婚房:被爱“绑架”的女儿》从一则11个姐姐出资为弟弟买婚房的新闻谈起,认为类似这种用爱的名义“绑架”女儿,损害了女儿权益,其根源父权制文化。《性别视域下如何看“整容”技术的流行》从科学与技术研究和性别视角深入讨论“整容”涉及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积极推动性别平等实践,聚焦女性发展系列问题

2018年,女性/性别研究界积极推动性别平等实践,在维护妇女权益、保护妇女人身安全、减轻女性照料负担,关注女性全面发展上进行多角度探讨。《新女学周刊》对此予以深入关注,不仅从宏观层面把握政策大势,也对政策予以性别解读。

——以社会性别视角关注法律和政策制定、落实、完善全过程

从社会性别视角关注法律和政策,研究者们从维护女性权益角度出发持续推动完善相应法律和政策。

《城市规划如何具备性别敏感》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进行了分析,认为分性别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及女性安全审计策略是两项行之有效的推动城市规划具备性别敏感的策略。《民法典各分编:健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体系化执行机制》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为例,阐述了民法典的合同、物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各分编对于建立有效的妇女权益保护机制的作用。《落实“消除性别歧视”目标的三大实施途径》从《政府工作报告》之“消除性别和身份歧视”谈起,建议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健全消除性别歧视的法律评估机制、防止“男尊女卑”的封建文化死灰复燃。

——持续倡导男女共担家庭照料责任共享发展权利

近年来,“养老”“育儿”两大议题备受社会关注,随之而来的则是女性照料负担的加重,并由此造成女性职业发展受到更多阻碍。

《配偶支持度影响职业女性二孩生育意愿》调查发现:配偶支持水平与职业妈妈的期待还有差距,男性支持意识弱化、形式简化,难以满足二孩家庭需求。《培育“他为她”理念,夯实家庭友好政策基石》认为,应从制度设计、策略选择和具体措施执行各环节支持父亲在照料中发挥作用。《探析城镇老年人收入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结合调查数据,发现无论与中年妇女相比,还是与老年男性相比,老年妇女的收入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探索校园欺凌、家庭暴力、性骚扰等问题的综合防治机制

女性人身安全问题近年来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界、一线工作者围绕与之相关的校园欺凌、家暴、性骚扰问题,做了大量探索。

《防止校园欺凌需加强公民教育与法制教育》认为,缺乏公民教育与法制教育是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温床,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平等教育和法制教育。《家庭暴力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阐述了家暴对儿童外化行为和内化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家暴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对“精神暴力”行为的法治化惩治机制》关注“精神暴力”的预防、处置,对受害人的保护、对加害人的处分。《工作场所性骚扰的前因后果及组织干预》认为工作场所性骚扰不只是组织内部的事情,更是社会文化中性别建构和性别歧视的产物,因而其预防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聚焦女性就业及职业发展问题

伴随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女性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创造力和工作能力的激发与发挥,为社会发展释放了重大“性别红利”。

《大学女校长及女性领导者之发展现状》关注教育领域高层级女性发展问题,对京津沪渝四地高校领导的调查发现:女校领导人数依然偏少、比例偏低;女校领导任职受到传统性别角色定型和边缘化现象限制;女校领导的发展路径偏窄、空间不足,支持性环境也不足。《完善政策,加大高校女校长选任力度》提出应加大高校领域培养选拔女领导干部的力度,建立性别敏感的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制度。《“数字化时代”需为女性全面发展提供支持》解读《2017数字时代女性职场影响力报告》,就女性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优势、女性领导能力培养等问题建言献策。

——激发女性参与STEM行业信心

女性进入科技领域一直存在很高的“门槛儿”。研究者们持续倡导打破职业性别隔离,为女性提供更多机会。

《科学家职业对女生吸引力下降探因》对比了1937年与2017年的两项关于中小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发现当下科学家职业对女生的吸引力比男生弱,建议建立性别平等的教育体制、市场机制和科研管理机制。《恐惧成功”:女性缘何“逃离理工科”》深入解读“女生逃离理工科现象”,为建设性别友好型社会,营造公平合理的性别文化氛围,助推女性参与科学,提供建议。《女性参与绿色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认为当下女性在参与以新兴技术为引领的绿色发展进程中,仍面临教育和技能培养的性别隔离、管理层和决策层女性缺失等问题。

追踪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引入海外女学新成果

2018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持续推进。《新女学周刊》聚焦性别平等国际会议,解析与性别相关的热点理论和制度;继续推出“当代世界女艺术家作品评介”“世界科技女杰群芳谱”,新推“世界著名女建筑传奇”;并新设“名师讲堂”,引入葛希芝、白馥兰、舒晓灵、巴特勒等顶级性别专家的最新学术思想。

——聚焦性别平等国际重大会议

紧跟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62届会议等国际会议,《新女学周刊》及时传达了国际性别研究与行动的新动向。

3月,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举行第62届会议。《新女学周刊》作者现场参会,撰文阐释了会议的优先主题——“在落实性别平等以及农村妇女和女童赋权上的机会与挑战”;解读了会议的成果文件《商定结论》,强调其对增强农村妇女和女童权能和实现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月,“第八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召开,《提升女性新型领导力 打破校园玻璃天花板》聚焦会议议题,为提升女性新型领导力提供了启示。8月,“第17届世界女哲学家论坛”举行,《全球化时代的女性与哲学:过去、现在和将来》展示了与会者带来的新知识、新观念与新问题。

10月,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第8382次会议,《从承诺到行动 加快推进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呈现了其公开辩论。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4届缔约方会议在波兰举行。《新女学周刊》特邀学者关注了会议进展与成果,撰文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推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性别平等进程中。

——解析与性别相关的国际热点理论与制度

随着全球性别实践不断创新,性别研究亦逐步深入,《新女学周刊》对国际热点理论与制度进行了解析。

《全球性别意识变化不平衡性及三种路径》基于对47个国家性别态度的分析,通过在意识形态空间的四个领域对个人性别价值观分类来绘制全球性别意识分布图。《世界女政治家参政趋势与性别平等影响力》呈现世界范围内女政治家参政的整体趋势,并对女政治家决策与性别平等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评析。

《性别创新原则:提升创新与科技领域性别敏感度》介绍全球改革创新联盟正式发布的“性别创新原则”。《男女同工同酬: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强调,“男女同工同酬”仍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消除职场性骚扰,或有国际劳工标准可依》为我国相关立法提供借鉴。

《可持续发展性别平等目标监测指标及最新进展》介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指标框架与分层标准,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性别平等目标的最新进展。《全球健康领域性别平等现状与推进举措》关注《2018全球健康性别平等报告》,审查全球妇女与健康领域的性别平等政策的执行情况。

——呈现海外性别研究者的最新成果

搭建中外学人交流的平台,“名师讲堂”栏目推介了海外性别研究名家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

《将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性别和劳动议题中》介绍了“欧美最后一位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家”葛希芝论述的社会性别、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学科史议题。《重新审视“男耕女织” 发现“织女”价值》介绍国际技术史学会主席白馥兰教授阐述的女性在“男耕女织”中的家庭和社会作用。《破解美国性别平等观念反复之谜题》呈现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舒晓灵教授,对美国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在1990年代停滞下降又在2000年代中期上升这一谜题的解释。

《冲突、身份与共生:巴特勒的相生之道》分享了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携手不同领域学者围绕“相生之道”展开的讨论。而《巴特勒:“社会性别”及其翻译困惑》则介绍了巴特勒在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上的主题演讲。近年来女性从计算机领域中大量撤出是因为将男性权威化的性别文化,《新兴技术领域“认知不公”及其矫正策略》分享了西班牙拉古纳大学雷耶斯教授对这种性别文化的剖析。

——关注世界女艺术家、女科学家、女建筑师三大群体

2018年,《新女学周刊》继续推出“当代世界女艺术家作品评介”和“世界科技女杰群芳谱”两大系列。“当代世界女艺术家作品评介”陆续推介了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印象主义画家贝尔特·摩里索、女性主义先驱者米利亚姆·夏皮罗等几十位女艺术家,她们“充满诗意直击心灵”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蕴含着深刻的性别涵义,引领读者关注女性艺术家并思考世界女性艺术。

“世界科技女杰群芳谱”展示了衰老奥秘发现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克服语言障碍成“诺奖”得主的卡罗尔·格雷德、“试管婴儿”之母乔治亚娜·西加尔·琼斯等的非凡经历和精神气质,给予女性以信心和鼓励,帮助她们发现科学的乐趣;同时也对所有女性传递“科学需要你们”这样的信息。

鲜为人知的女建筑师则是《新女学周刊》今年新推介的群体。早期先驱朱莉娅·摩根、玛丽恩·马奥尼·格里芬、艾琳·格雷,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扎哈·哈迪德、妹岛和世、卡莫·皮格姆……以及华人女建筑师林徽因、林璎、张锦秋,她们的传奇告诉人们“建筑不是男性的专利”,引领女性改变对建筑和城市的理念。

2018年,女性/性别研究界把握性别研究的理论前沿性与实践推动性,既紧追国际前沿,关注性别研究的新动态与新理论,也坚持性别研究的本土化,推动性别研究的多元化与包容性;既不断丰富发展性别研究理论边界与内涵,也持续追踪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问题。2019年,《新女学周刊》将继续放眼世界、立足本土、关注前沿、深入实践,更好地为性别研究与平等实践搭桥铺路。(撰稿: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蔡双喜 刘天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