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2月16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文明周刊 教育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助孩子们走上国际交流的舞台 孩子是“学渣”?你怎么看 孩子慢慢长大,让我们享受这个过程吧 女童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是“学渣”?你怎么看

家长篇

希望孩子改变学习习惯,实现逆袭

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上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想法总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虽然我儿子刚上初二,距离高考还有几年,但是,对于他的成绩,我时时关注,做不到淡定,毕竟未来升学还是要靠分数说话。

一直以来,为了提升儿子的成绩,我们给孩子报课外班、陪读,给孩子“加餐”,都没有太大的起色。苦恼之余,我们从孩子初一开始尝试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上做些调整:做题不贪多,但一定求甚解,比如准备错题本,让孩子把平时做过的错题或较难的练习题整理出来,思考自己做错的原因。考试前,把自己各科的错题本拿出来看一看,以免再犯相同的错误。再比如督促他课前预习,引导他课上学会听课、做笔记、抓住知识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儿子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希望儿子能沿着这种势头坚持下去,最终实现逆袭。 (云淡风轻)

宁愿在名校当“学渣”

我女儿去年中考考入长沙四大名校之一的实验班,在尖子生云集的学校,女儿一下子从之前的学霸“沦落”为“学渣”,体会到了在全班垫底的感觉。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心理是有准备的,强手如林,自然有人“败”下阵来。

我们告诉女儿,在名校的实验班当“学渣”,实力并不一定真的差,即便是排名倒数,跟第一名也没差多少分,将来考上全国一流大学不成问题;我们相信她有学习潜力,将来有希望考上顶尖大学。不过,应调整好心态,只跟自己比,能进步就好。

根据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的“彼德原理”,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在金字塔型的社会里,人总想爬到一个自己不能胜任的位置,这个位置会让你很难受,再往上可能怎么努力都爬不动了。问题是如果你不一直努力往上爬,怎么能知道哪个位置是你的极限呢?所以,尽力爬到自己的极限,总比老早就放弃努力的好。从这个层面上讲,在名校当“学渣”没什么不好。当然,前提是孩子有学习潜力,否则,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很吃力,成绩还没有起色,就不要当名校的“学渣”了。 (长江之水)

家长的期望要和孩子的能力保持一致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其实,绝大多数家长,不管是孩子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心,希望孩子成绩优异。但是,我们一定清醒地看到,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这样的,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所以父母不能拿最高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

家长的期望,一定要和孩子目前的真实能力保持一致!如果要求太高,孩子最终会觉得无法达到而放弃努力;如果要求太低,孩子又会没有奋斗的动力。另外,家长不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多厉害也不是你的孩子。如果你嫌弃自己的孩子成绩没有别人考得好,你的孩子一样可以嫌弃你没有马云有钱。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一看到孩子的成绩差就焦虑。

孩子成绩不好,在学校里会受到各种压力,他自己内心会难过,如果这时家长指责孩子,其实是在释放你自己内心的失望情绪而已,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因此,父母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孩子一个压力缓冲区,让他在学校受到的压力,可以在家庭里得以释放,以便孩子能集中精力去面对学习困难。 (梨落猫)

孩子篇

当“学渣”的感觉真是太不好了

我在一所民办小学读五年级,上学前没上过课外班,很轻松快乐。然而,上学后发现,班上所有同学在学习上都比自己强,每次的小组打分表上,从作业完成情况到上课举手发言、上课有没有做小动作、考试成绩表现等,我都是倒数前三。老师不喜欢我,同学说我笨。

妈妈给我报了课外班,还买了练习册让我做,可成绩也没好太多,因为其他同学也都额外上课。我在跑,可别人比我跑得更快。我觉得班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叫“学霸”,一种人叫“学渣”,我就是学渣,我有一种被人踩在脚底下的感觉,特别不好,我真的不想去上学。

我想让妈妈利用这个寒假请老师好好给我补一补,下学期我的成绩能进步一些,达到中等就行,那样,我就可以不当“学渣”了。 (三头六臂)

坦然接受“学渣”状态

我中学就读于一所名校,这里的不少学生都是“神”一样的存在,也许初中的时候,有的同学也是这么看我的。但是,到了高中,光环不再属于我。高中前一年半,我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前几名。但我并没把这太当回事,因为在班里三四十名,是“学渣”,可年级排名也是三四十,在大环境中看自己,我觉得还行。我一直以为,无论在班里处于什么位置、别的同学怎么看自己,我都要对自己有个恰当的评价,保持内心淡定,一点点地缩小与“学霸”们的差距。 (豁然开朗)

专家篇

教孩子学会转换视角

简单粗暴地用“学渣”“学霸”划分孩子,反映了我们狭隘的单一价值观,要么好、要么差。但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学渣”和“学霸”,大部分人都是“中间值”,而每个“中间值”接下来的努力和选择,才造就了未来很多的差异。

用“学渣”给自己才上小学的孩子贴上标签,让我们把事和人混为一谈,“某个学科暂时落后”并不等同于“你人就是这样了,你学不好了。”但当我们认定孩子是“学渣”时,或许对他的学习能力已经判了“死刑”,扼杀了他接下来努力的可能性。

《我的儿子是“学渣”》中提道:“我的孩子英文不好,但是他心地善良”,这个说法把两个没关联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善良”和“英文不好”根本不相关,这是在偷换概念。

斯坦福大学Carol Dweck教授提出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人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和后天经验不断进步的。这位妈妈说的“我的儿子是学渣”,其实是“固定思维模式”在作祟。

孩子的思维模式首先受家长的影响。如何看待困难,是觉得孩子“不行了”,还是告诉孩子,“这的确挺难的,但难才有学习的意义”,然后帮助孩子审视他的学习策略,找到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根据问题列出行动计划。

一念之间,效果却是天壤之别。如果一个人接受自己就是“学渣”,那么他可能一辈子就真的是“学渣”了;而如果一个人接受自己就是“学霸”,那么他就会害怕自己失去这个称号而战战兢兢,不敢挑战。

多少父母的焦虑和孩子的玻璃心是因为输不起,而这个输不起就在于,我们忘记了成长是个持续的过程,并不是一两次考试失败就能定义自己的。

与其拼“起跑线”,不如从小打造一个“输了没什么,重新来过就好了”的强大心脏。

父母需要教给孩子的一项幸福能力就是学会转换视角。中国有句古话:“鸡头凤尾”,说的是参照系统,很多人在一流学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如果转学到了普通学校也许就很好。

所谓“胜不骄,败不馁”,并不只是一句鼓励,更提醒我们需要时刻有这样一个调整的参照系统。胜利的时候,提醒孩子走近一步查看哪里是值得改进的;失败的时候,拉着孩子后退一步记得不要失去全局观。

父母是孩子的容器,见过“大山大水”,真的想明白未来需要怎样的人,那么我们也就不会因为孩子的一两次考试成绩而一惊一乍。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托住孩子,帮助孩子打造转换视角的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加关注自己的改变和努力。 (杰西卡)

(小尘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