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2月6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周刊 智活 在青岛:漫步海滨栈道,走访名人故居 莫兰迪色,优雅绽放在初冬 为了鲅鱼饺子的旅行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青岛:漫步海滨栈道,走访名人故居

如果说“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的风光名片,那么名人故居则是青岛的文化名片。翻开上世纪30年代寓居青岛的名人录,康有为、老舍、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先后均来青岛定居、执教、寓居、旅游。今年10月趁出差青岛,除了继续看海,正好利用周六日来了一次向往已久的文化之旅。那天我站在高高的木栈道上,抬头看远处是夕阳下的城市,高楼林立,金碧辉煌;低头看海边,人影绰绰,夕阳无限好。而我的名人故居之旅,就是从青岛南区大学路上的闻一多故居开始的,一一走过福山路、福山支路、鱼山路、黄县路、观象山路……相继走访了梁实秋故居、沈从文故居、洪深故居、老舍故居和康有为故居等。这一日的行程,是由这些老街深巷中的名人故居连缀起来的“往事知多少”,犹如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胡杨 文/摄

如果说“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的风光名片,那么名人故居则是青岛的文化名片。去过几次青岛了,每次都是栈桥、八大关等著名景点匆忙打卡,而青岛的名人故居是我一直想去而没来得及去拜访的地方。2018年10月趁出差青岛,除了继续看海,正好利用周六日来了一次向往已久的文化之旅。

以泉州路5号为圆心,沿着海滨木栈道“画圆”

10月24日到达青岛南区的颐海花园酒店时,已是晚上9点了,放下行李,我依然兴奋地去看海了。沿着百度地图的指引步行20多分钟后来到五四广场。五四广场上标志性的雕塑——大火炬,正把周围照得通红,虽然天黑看不到蓝色大海的模样,但是在带着鱼腥味的海风吹拂下徜徉漫步,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前几次青岛行我就一直想,有没有一条海滨大道可以“绕一圈”,这次终于如愿以偿。那天一大早我乘坐地铁到栈桥,以此为起点开启了海滨徒步“绕圈”之旅。

作为青岛的地标,栈桥永远是人潮涌动,匆匆走过便去了繁华的中山路。这里有高高耸立的天主教堂——圣弥厄尔教堂,建于1932年。每次来这里都能看到一对对穿着曳地长裙、西服革履的新郎新娘们,在拍婚纱照,此次也不例外。

中山路上的劈柴院,是青岛小吃的集结地。几年前来此,还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这次却非常红火。只见有身着中式服装的新郎新娘在人群熙攘、烟火缭绕中拍婚纱照,旁边还有大桌的酒席以及大戏台……

热闹繁华也不抵我对大海的向往,于是继续往海边走。在安徽路16号嘉木美术馆,我偶遇“荒岛书店”。步入其间,暖暖的阳光照在老物件上,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实木老家具、古老的收音机、旧钢琴。窗明几净,时光倒流,让你耳边不禁响起周旋的《四季歌》……

20世纪30年代,荒岛书店曾是文化学者们的栖息地。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大部分就写在荒岛书店的稿纸上。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说,老舍经常领着孩子到离家不远的荒岛书店买书、纸笔。荒岛书店更是成就了萧红、萧军,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都是从荒岛书店寄给在上海的鲁迅先生,由鲁迅写序推荐出版的……

告别荒岛书店,又来到“没有围墙”的鲁迅公园。记得第一次来这里时,一个人静静地看海,突然听到海风吹拂松树发出沁人心脾的松涛声。如果旅行是一种记忆,有些地方我们是用眼睛记住的,而有些地方是用耳朵。鲁迅公园于我则属于后者。

沿着蜿蜒的海边栈道漫步,远处波光粼粼,累了就坐在第一海水浴场高高的木台上,喝一杯咖啡,抬头看远处海天一色,低头看几个“抗寒”的当地男女,穿着比基尼在踢毽子。

喝完咖啡继续沿着沙滩走,绕一个弧形,然后移步木栈道。这弯弯曲曲的海边木栈道全长约36.9公里,西起团岛环路,东至石老人,沿着步行道前行,可以连接起栈桥公园、海军博物馆、小青岛公园、鲁迅公园、第一海水浴场、八大关风景区、五四广场、石老人海水浴场等主要旅游景点。

那天我从栈桥出发,一直走到五四广场,当时抬眼就能望到石老人了,基本完成了“绕一圈”的心愿。而这一路上我都在啧啧羡慕青岛人的“奢侈”,有这么好的海景,这么长的海边木栈道,而最精彩的是,那天大约下午5点多,还遇见了壮丽无比的秋日夕阳。

我站在高高的木栈道上,抬头看远处是夕阳下的城市,高楼林立,金碧辉煌;低头看海边,人影绰绰,夕阳无限好。可惜当时手机没电了,急忙跑到海边一家咖啡店试图充电,可是没有匹配的线。

也就是那一刻,我远远看到五四广场上的红火炬,终于舒了一口气,手机没电也不怕了,“路盲”的我可以妥妥地返回酒店了。

此行我拉着行李箱出门后才发现,竟然没带钱包,就是说一切都要用手机搞定。记得拜访名人故居那天,我跳上返回酒店的公交车,上车需投币,可我没零钱。那一刻身边两个素不相识的小伙子教我下载琴岛通(琴岛,青岛的别称),1元钱坐到了酒店附近。

老街深巷探访名人故居:高山仰之,景行行止

20世纪30年代,来自全国的知名作家、艺术家、教育家和科技工作者纷纷移居青岛,共同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高峰,当时的青岛成为和北京、上海齐名的三大城市文化中心之一。翻开上世纪30年代寓居青岛的名人录,康有为、老舍、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王统照等先后均来青岛定居、执教、寓居、旅游。

我的名人故居之旅就是从青岛南区的大学路开始的。这里红墙绿瓦的街道两旁,葱葱郁郁的树木遮天蔽日,一路上有不少文艺小店,是青岛最文艺的地带之一。

我的第一站是闻一多故居,位于中国海洋大学院内东北角。那栋被绿色植物包裹的故居前,有闻一多先生的雕塑,碑文由他当年的学生、诗人臧克家撰写:“杰出的诗人、学者、人民英烈闻一多先生,1930年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俾来瞻仰之中外人士,缅怀先生高风亮节而又所取法焉。”

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多楼”(当年并不是闻一多一个人住,他住在南面一间房子,面积约20平方米),地上两层,带阁楼,砖石结构,具有南欧建筑风格。如今门窗以及整栋楼都被类似爬墙虎样的植物包裹着,郁郁葱葱,遗世而孤立。犹如先生之品格,桀骜不驯。

梁实秋的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20世纪30年代初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如今院内还留有梁实秋当年栽植的树木,却已是普通民居。

沈从文故居位于福山路3号,1932年巴金来青岛时亦住在此。沈从文在此先后创作了《从文自传》《记丁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名著,《边城》也是在这期间酝酿而成的。

洪深故居位于福山路1号,1934年洪深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在此居住。洪深的父亲洪述祖在崂山曾有别墅,被日本统治者没收。洪深结合家庭遭遇及当时青岛的屈辱史,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由明星公司拍摄,电影皇后胡蝶主演……

老舍故居位于黄县路12号,这是一栋米黄色的三层德式小楼,红色的尖顶从院子的围墙上方冒出,枣红色的木质楼梯环抱在楼外侧通向二楼。上世纪30年代中期老舍曾在此居住,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等一批优秀作品,如今这里也是《骆驼祥子》博物馆,对外开放。

大学路、福山路、福山支路、鱼山路、黄县路、观象山路……可惜如今只有老舍故居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其他都一律大门紧闭,如我这样的探寻者只能“高山仰之,景行行止”了。

那天最后一站是康有为故居,据说正是康有为肇始了20世纪上半叶文化名人寓居青岛的盛况。康有为故居位于福山支路5号,原为德国总督初来青岛时的最早宅第,1923年康有为来青岛时购得此宅。因清末代皇帝溥仪曾赠康有为堂名“天游堂”,故康将此宅取名“天游园”。康有为每年来青岛都在此住一个时期,直至1927年在青岛病逝。

因为以前参观过康有为故居,那天我就坐在“天游园”的银杏树下小憩。有几个妇女在树下捡拾落在地上的银杏果,不时有果儿落在我的身边,发出噼啪的声响。

这一日的行程,是由这些老街深巷中的名人故居连缀起来的“往事知多少”,犹如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这次青岛之行满足了我两个愿望:一是想沿着海滨走一圈,二就是拜访名人故居。两天时间,基本都是步行,一天是3.3万步,一天是3.6万步,都打破了我微信运动的记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