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东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共同发布了《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以下简称报告),该研究表明——
高收入群体有更高的差异化教育需求
近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从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至2016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在校学生数由1004.73万人增长至4806.23万人;民办学校学生数占全国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则由5.34%增长至18.94%。
根据2015年的各省民办学校事业发展数据和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该报告研究者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有较高比例来自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离开公立教育系统,就读于民办学校。报告指出,这昭示了我国新时代教育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取得关于教育政策的社会共识。
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绝大多数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的校内收费均为每年数千元,收费最高的25%的民办初中和小学,平均年度收费高达数万元。尤其在一线城市,50%以上的民办小学和初中每年校内收费过万元,收费最高的25%民办初中平均收费为6万元以上,远高于其他城市。而一线城市民办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比例也最高,分别为13%和26%。
另外,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随着家庭人均消费的提高,学生选择民办学校的比例在提高。这一现象表明,在义务教育阶段,相较于公办学校而言,民办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高收入群体的差异化教育需求。就读于民办学校虽然意味着更多的教育支出,但可能接受到多元化的、高质量的教育。
富裕家庭能多渠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我国校外培训也在持续升温。报告显示,在家庭对优质资源的巨大需求下,课外补习机构通过花样营销手段,引导家长将焦虑与期望转化为付费冲动,完成生源与资金的积累。
根据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包括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支出约为5616元。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
从家庭背景来看,随着父母学历的提高,学生学科补习和兴趣拓展类校外培训的参与率都呈上升趋势。然而,从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参与时间和支出来看,均以学科补习和应试为主。
数据显示,校外培训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生均支出方面,我国东北部地区最高,每年平均支出达到4357元;其次为东部地区,每年平均支出为3592元;而中部地区为1970元,西部地区为1806元。城乡之间也差异较大,农村学生的每年校外培训平均支出为419元,城市学生则高达3710元,为农村学生的近9倍。
研究还发现,家庭年消费水平在前25%的生均校外培训支出每年为8824元,是家庭年消费水平最低的后25%学生的近6倍。而年消费支出最高的前5%家庭生均校外培训支出每年为14372元,是最低的后5%家庭生均校外培训支出的约20倍。
就不同学段的差异来看,全国范围内小学生学科补习的参与率为33.4%,初中生为43.7%,高中生为48.2%。一些地区(如东北部地区)小学生学科补习的参与率在50%以上,初中阶段的参与率高于高中阶段。而且,中部地区和一线城市的初中阶段学科补习参与率也呈现类似的情况。
报告分析,校外培训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公平,但不能简单地将其影响机制理解为由于弱势家庭不能负担校外培训的费用从而直接造成不公平。富裕家庭往往有多种渠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比如通过买房择校,进入优质的公办或民办学校等;而弱势家庭如果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投资校外培训,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从教育中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