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玉林
■ 梁婧
“您俩老好忙啊!”“不忙!不忙!还能跑、还能动,还能做点事。”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街头,对话的一方是街上的居民,另一方则是饶昌东、周文英这对老夫妻。
“能多做点好事,心里舒服。”年过古稀的俩老口依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在青岩镇,只要一提起饶昌东、周文英夫妻俩,一提起老俩口创办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菊林书院,人们都不陌生。
菊林书院自2003年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承传统文化、开展公益活动,被授予贵阳市社区教育教学示范点。创办人饶昌东也荣登中国好人榜,多次获得“最美古镇文化人”“贵州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贵阳身边好人”等荣誉。
“能够全身心投入公益,除了各级部门和志愿者伙伴们的支持外,更离不开老伴周文英以及整个家庭的付出和支持。”饶昌东说,我老伴可是一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
在邻居和朋友们眼中,饶昌东、周文英夫妻和睦、乐于助人,三个儿子也家庭美满工作有成,但这个家庭也曾经历过不少坎坷。
1972年,周文英家刚迎来第三个小生命,沉浸在幸福之中,一场飞来横祸却打破了平静。
当时正从事电影放映员工作的饶昌东,在一次下乡工作的途中,遭遇车祸,被诊断为三级腰椎骨折,辗转几家医院仍然无法行走,瘫痪在床,这一倒下就是整整三年。
“当时去了很多家医院,都说治不好走不了,下了好多次病危通知,还拖家带口到上海去治了一年多。”周文英忆起往事有些哽咽,“但就算再艰难,我都不能放弃,每天用湿毛巾给他擦身体,衣服要换得干干净净,背着他去扎针灸……终于到第三年,慢慢可以走得了路了。”
1975年,贵州省文化厅下属电影学校开办了一个培训班,在全省80余个县市招收学员。这个消息让刚刚恢复的饶昌东有些激动。
“那会儿走起路来还很困难,很多同事朋友都劝我放弃,但我爱人立马就表示支持,如果没有她,我那三年身体肯定恢复不了,如果没有她,我不可能走上电影教育这个岗位。”饶昌东回忆说,有时候电影培训需要搬运器材,妻子就会来帮忙搬重物。要养育孩子、要照顾他,还要上班,这样无条件的付出让饶昌东心里一直很感激。
就在这样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扶持下,这个家庭的生活慢慢恢复了正轨。周文英从邮政局退休,丈夫从贵大艺术学院电影部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三个儿子组建家庭,祖孙三代天伦之乐,一大家子过得幸福和美。
2003年,在周文英及亲戚的全力支持下,热爱文化活动的饶昌东,翻新了位于青岩古镇文昌阁旁的旧宅,成立起“菊林书院”,聚集老年书画爱好者进行笔会、为诗词爱好者提供场地、义务为市民开展国学讲座、组织志愿者前往敬老院福利院慰问、开展公益环保等活动……
饶昌东和周文英与身边的一群中老年志愿者一起,送电影下乡进村上千场,打着电筒为农村学校写诗墙,每年义务为村民写春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学经典写遍了青岩、花溪各个地方。
目前,这支活跃在民间的精神文明宣传队,已汇集了来自各行业各年龄层次的志愿者200余名,年纪最大的超过90岁。他们以脚步丈量家乡,通过组织参加文化活动,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这是我们在青岩小学开展‘纪念五四笔会’,这边是国学讲座,这个是我在青岩中学‘谈改革开放四十年讲民间故事’的讲座。”饶昌东一边翻着照片一边说,大多数活动老伴和他在一起。
饶昌东给周文英取了三个绰号——端墨备纸的“书童”、保护安全的“保镖”、监督工作的“老师”。在夫妻俩的带动下,三个子女家庭也热衷参加公益活动,积极乐观向善。
如今,两老都已年过古稀。饶昌东买来一辆老年代步车,每天早上带着周文英到附近公园休闲散步,“老伴老伴就是老来有伴,年纪大了,尽自己能力参加公益活动,相互陪伴过好每一天,儿子媳妇孝顺懂事,这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周文英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