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红在讲解中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强洪
■ 郑柱泉
每个周末,家住武汉常青花园的李女士就会带着自己的女儿,坐公交赶往位于武昌的湖北省博物馆。李女士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跑这么远的路,一是为了让孩子到省博丰富历史文化知识,领略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母女都是省博一位教授级志愿者薛红的“铁杆粉丝”。“听薛教授讲解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体验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是一种难得的学习和享受”,李女士说。
李女士口中的“薛教授”,就是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师薛红。
9年志愿服务2000小时
今年43岁的薛红自2010年担任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以来,无论酷暑严寒,都风雨无阻坚持到馆志愿服务。9年的时间,她累计服务2000小时,为上万名观众讲解。薛红不仅带动自己的女儿成为“小小讲解员”,同时还感召着自己的学生也源源不断地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省博物馆非常大,光是曾侯乙展厅,粗略讲解一遍也需要一个小时。”薛红告诉记者,普通观众其实很难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和体力坚持,所以讲解时观众很容易流失。可是听薛红讲解的观众总是越围越多,即使开始预约的观众只有几位,也会在开讲后被围得水泄不通,每次讲下来都变成了好几十人的“大团”。
有一次,预约讲解的是一群博物馆发烧友,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相约利用节假日到各大博物馆参观。薛红应约为他们讲解曾侯乙展厅,从早上9点开馆就开始讲,一直讲到了中午12点多钟,一个展厅足足讲了3个多小时,听得他们直言精彩。“也有个别观众只听到了末尾,请我再讲一遍,即使错过午餐饿着肚子,我还是会给大家再讲一次,这样循环下去忘记吃饭也是常有的事。”薛红解释道。
一人带出“志愿服务群”
薛红的义务服务举动深深地感染了她身边的学生,他们纷纷效仿老师加入省博志愿讲解员行列。到目前为止,武汉商学院共有120余名同学成为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者,数年来,百余名学生共服务讲解达万批次。
薛红初做讲解员时,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徐雪睿没人带,她只好把女儿放到馆内办公室,每次结束再带女儿回家,渐渐连保安都认识了这个小娃娃。之后小解说员招募,在母亲的熏陶下,尽管还7岁不到,距离合格年龄还差一大截,但表现优异的徐雪睿被博物馆破格录取,成为当年湖北省博物馆最小的讲解员。
于是,每个周末,人们总是能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展厅里看到一对母女志愿者的身影,她们俩成了省博志愿者团队里一道特别的风景。
“妈妈每周末都会去省博物馆志愿服务,我也会去讲郧县人头骨或者编钟、青花瓷……”如今,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的徐雪睿虽然不能经常去省博做讲解,但这段经历对她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她说,以后有机会还会继续做志愿者。
2015年,薛红获评中国博物馆协会“十佳志愿者之星”。
让观众听文物“讲话”
薛红是旅游专业教师,是湖北省为数不多的高级导游。她希望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便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荆楚历史资料,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讲解方法,吸引游客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
“每次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之前,我会先问观众能有多长时间参观,是不是第一次到馆参观等。再根据观众的不同情况,讲解上也会有区别。”薛红告诉记者,文物不会说话,有些考古知识更是晦涩难懂,自己就尽量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抓紧一切时间向观众讲解文物历史内涵。一位来自河南的观众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参观博物馆,这是我遇到的讲得最好的一位博物馆讲解者。”
倡导建立“移动博物馆”
除了成年人观众以外,博物馆里还会经常有幼儿园、小学组织的集体参观。薛红根据孩子们的特点,使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给孩子们讲故事吸引注意力,再通过简单的问答,让孩子们抓住重点文物,留下对博物馆的深刻记忆。
“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去看看它的博物馆;要了解一个国家,就去看看它的博物馆。”薛红认为,对生活优越、教育资源充足的城里孩子来说,去一次博物馆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偏远乡村的儿童来讲,去一趟博物馆却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奢侈。怀着让更多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的愿望,薛红提倡建立了“移动博物馆”项目,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将文物的影像资料带到乡村学校,让他们也能走进历史,看到人类起源、社会兴衰与文化发展。
薛红说:“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愿意做没有报酬的志愿服务,其实我不只在付出,还在收获,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了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我在做志愿服务的同时体会到由衷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