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1月1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报道 人生习惯挑战 传奇仍在继续 好媳妇悉心照顾患病公公成佳话 春蕾女童赴珠海“祝中国空军生日快乐!” “三”字诀创建“家校平安” 火箭兵女排长的带兵日记 江西萍乡妇联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亚萍:从“乒乓女皇”到“超仁妈妈”

人生习惯挑战 传奇仍在继续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体育由弱变强的一个进程。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执行会在名古屋通过会议,决定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这是新中国正式参加世界奥林匹克的起点。

对于1973年出生的邓亚萍来说,过往的40年,其人生轨迹与“奥运”紧密相连。从5岁开始练习乒乓球、19岁成为奥运冠军、退役后进入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从参与北京两次申奥到成为北京奥运村村长办公室副主任……靠着顽强拼搏的毅力,邓亚萍在中国体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不平凡的“奥运”人生

邓亚萍出生在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乒乓球教练,母亲是棉织厂工人。5岁那年邓亚萍拿起了球拍,开启了她的乒乓人生。

1988年汉城奥运会,乒乓球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那一年,14岁的邓亚萍刚刚进入国乒青年队,成为奥运冠军,也是她的目标。

“从小我就知道,我走的路跟别人不一样。身高的不足是硬伤,别人需要一步,我就要两步。我只有跑得更快,打得更狠才能赢。” 邓亚萍强迫自己每天比别人多练1个小时,一年365天从不间断。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岁的邓亚萍收获女单、女双两块金牌,开启了她的“乒乓女皇”之路。

1993年,北京第一次参与申办夏季奥运会。邓亚萍成为申奥陈述团中唯一的运动员代表,那时的她几乎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一段三四百字的英文段落陈述词全靠背,陈述前一晚,真的是紧张得一夜没睡。”回想起当年第一次申办奥运的失利,邓亚萍说,自己和当年的北京申奥代表团都输在了缺乏国际经验上。

2000年,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北京奥运会时,作为北京奥运村村长办公室副主任的邓亚萍需要处理各种事无巨细的工作,“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岔子。”这是那时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当你有过失败的切肤之痛,你才会更加珍惜胜利的那份喜悦。”邓亚萍说,这段经历对于她的人生来说意义非凡。

坚持体育公益

1998年,退役后的邓亚萍以本科生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之后到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继续深造。凭着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毅力,邓亚萍完成了从入学时连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到拥有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跨越。

早年在硕士毕业时,邓亚萍用英语宣读了3.5万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观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女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那么强?邓亚萍的精彩陈述获得了临场考官的一致认可,她如愿获得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

体育公益事业也是邓亚萍一直的坚持。在运动员时期,她就曾拿出奥运冠军的奖金在山西繁峙捐助了一所希望小学。而自从2004年以来,邓亚萍参与发起的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公益行活动从未间断,十余年走遍全国。

为了帮助有热情、有天赋的孩子实现体育梦想,邓亚萍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深度合作,担任“超仁妈妈”慈善项目宣传大使并共同发起“体育星球”公益计划 ,携手众多知名人士和爱心企业,协调社会资源,广泛募集捐款。她还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同设立了体育奖学金,帮助那些体育成绩好、文化水平高的孩子,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想象力的未来。

今年6月,邓亚萍与数十位来自中国的女企业家和“超仁妈妈”代表一起来到母校剑桥大学,参加了以“赋权女性,公益可持续发展和女性成长”为主题的2018女性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邓亚萍发表了以“女性在世界体坛的机会与挑战”为主题的演讲。

带着初心回归体育

邓亚萍曾有一句名言:当挑战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将无所畏惧。

2016年,邓亚萍做了人生一个重大的决策,彻底告别体制,清零自己所有的一切,重新开始选择人生下半场。这一年,邓亚萍团队与中原股权投资共同发起,在河南省设立了邓亚萍体育产业基金。

“继续从事与体育有关的事,是我的一种情结,我想把在体育方面的经验、感悟分享给更多的人,为全民健身做出积极的贡献。”少年强,则国强。邓亚萍希望能通过体育产业基金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强大起来。

发展体育产业,做公益事业,参与各类社会活动,邓亚萍像一台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面对众多角色转换,邓亚萍坦言,“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分不开,国家把我培养成世界冠军,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时代。人在不同周期里所肩负的使命是不一样的,回归体育产业领域,既是我的情怀,也是作为职业运动员的社会责任。”

记者手记

在许多朋友眼里,邓亚萍是一个自律得有些可怕的人。当年在国家队时,邓亚萍对自己的狠是出了名的。多年以后,有人调侃邓亚萍的队友乔红,“你当时再加把劲,就不能赢邓亚萍一回吗?”“现在想想,我真的没办法像她那样对自己那么狠。”乔红感慨地说。

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春节假期,邓亚萍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梳理邓亚萍的成长过程,她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而是她勇于拼搏、敢于挑战的结果。

对于邓亚萍放弃体制内的安稳转身做投资人,有人说这既是邓亚萍前半生的荣耀,也是后半生的赌注。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不实传言和质疑,邓亚萍没做任何解释,在她看来,只要用不变的恒心与创造力去做事,人生下半场就会再续辉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