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姚鹏
从公司白领到湖北大冶市的大学生村官, 从艺术院校高才生到“菇农”, 十多年来, 汪学东夫妇选择的道路一直是“逆流而行”,然而,他们始终深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走好自己的路,就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2007年,从湖北美术学院纤维艺术专业毕业后,大冶小伙汪学东南下广州,在一家服装厂做服装设计,没过多久,同样学艺术的女友胡红华也辞掉教师工作去了广州。凭着自己的努力,汪学东很快成为公司里升迁最快的员工,每月工资1万多元。然而,两年后,汪学东突然作出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回乡创业。
“那个时候,我除了上班、睡觉,自己的时间几乎为零。”汪学东说,他担心自己会迷失在繁忙单调的生活里,希望趁年轻回来做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2009年11月,汪学东夫妇回到大冶,不久,汪学东考上了大冶市灵乡镇贺铺村的大学生村官。
回到家乡的小两口始终怀着一颗帮助乡亲的热忱之心,他们利用空余时间自学了摄影,经常背着相机走村串巷帮农户做宣传,将本地农特产品拍成图片投向媒体,帮助乡亲们打开销路。
农村困难人群,尤其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窘境,深深地触动着他们。“如果有一个项目,既适合自己创业,又能留住村民在家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那该多好啊。”汪学东夫妇很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更好地帮助农村困难群体,必须带领大家走创业这条路。为了这个目标,小两口四处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
经过多番实地考察和学习,2014年初,他们选定花菇种植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
为了节约成本,小两口自己动手搭建菇棚。菇棚的原材料是他们自己从山上砍回来的楠竹。在花菇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灭菌,需要烧5天5夜的锅炉,期间不能间断。湖北七八月的盛夏,汪学东和胡红华轮流值守,两人白天围着锅炉炒菜做饭,夜晚搭起竹床睡觉,偶尔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解乏,就像看管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地照看着花菇。
2015年元旦,他们试种的1万袋花菇终于结满了硕果。为了感受市场的反应,小两口凌晨3点起床去农贸市场摆摊,两篮花菇很快被市民抢购一空。
不久,汪学东夫妇成立了自己的花菇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花菇品牌,免费为社员提供技术、菌苗和产品销售代理,2016年,他们又成立了自己的食品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镇上不少有劳力的贫困户都参与到花菇合作种植中来,并实现了“零风险”增收。
几年来,汪学东两口子的花菇事业不断做强做大,由当初占地不到5亩,发展到多种经营面积近500亩的规模,年产值达到500万元,产品还卖到了德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与此同时,参与合作社的社员也达到31户,其中贫困户占60%,此外,还有一百多户村民通过花菇种植实现了增收。
不过,汪学东夫妇并不准备就此止步,还准备把希望的种子传递给更多的人。2018年,他们协同镇畜牧服务中心的专家,启动了黑土猪养殖精准脱贫项目,计划联合200户贫困户创建原生态土猪肉生产基地。
“面对今天的一切,我们不后悔。”胡红华说,她的理想原本是当一名国画老师,但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多了一笔最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