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0月1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农村妇女流动性增加的积极影响及限制因素 美是一道吸引眼球的微光:弗朗索瓦兹·吉洛的艺术与人生 单身女性要不要买房? 女性学学科“内制度”的智识集结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是一道吸引眼球的微光:弗朗索瓦兹·吉洛的艺术与人生

《棕榈树》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弗朗索瓦兹·吉洛(Fran oise Gilot,1921-)是一位法国画家、设计师、评论家和作家,但提到她,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始终聚焦在她和毕加索的关系上。事实上,她与毕加索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10年,而从她在德克雷夫人画廊举办第一次个展,至今已有75年。她一生举办过50多次展览,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巴黎现代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1973年被任命为学术期刊《弗吉尼亚·伍尔夫季刊》艺术总监,1976年成为美国南加州大学美术系董事会成员,1990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荣誉骑士勋章,2010年荣获法国总统授予的国家荣誉勋章。

这绝对是一份成功者的履历,而吉洛也的确拥有令人欣羡的多彩人生。吉洛生于一个殷实之家,开明而又严格的家教,使她一路顺风顺水地成长,6岁开始学画,17岁即获得索邦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8岁获得剑桥大学英语文学学位。父亲希望她再取得一个国际法学位,于是她遵父命又进入雷恩法学院就读。但此时,吉洛的个人兴趣已集中在艺术上,她在恩德雷·罗兹达指导下学习绘画,最终在1942年放弃了法律专业,并于1943年在巴黎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展览期间,在一家餐馆偶遇毕加索,吉洛出众的仪容瞬时征服了这位已61岁的花心男。日益增长的声名与日渐衰老的肌体之间的强烈反差,使自私、冷酷的毕加索变得更为乖张、暴戾,终于,1953年,在与之同居10年后,吉洛毅然决然带着他们的一双儿女离开了这个公牛般强悍的“怪物”。

与“历史纪念碑”的这段“虐恋”,对于吉洛个人艺术的提升当然毋庸置疑,但对于她个人艺术的发展却是一场灾难,尤其是在她1964年与艺术评论家卡尔顿·莱克合作出版了《与毕加索共同生活的日子》一书之后,恼羞成怒的毕加索动用法律手段阻止此书发行,败诉后彻底断绝了与母子三人的往来,并在艺术圈对吉洛实施全面“封杀”。即便如此,吉洛仍优雅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华丽转身。她后来有了两段婚姻,1955年与艺术家卢克·西蒙结婚并育有一女,后于1962年离婚;1970年吉洛嫁给了令人尊敬的美国病毒学家乔纳斯·爱德华·索尔克,这段婚姻长达25年,直至索尔克逝世。婚后的吉洛仍特立独行往返于她在纽约、拉荷亚和巴黎的工作室,往往一年当中有半年时间与丈夫分居以从事个人创作。

那么吉洛的作品究竟是一种什么面目呢?受立体主义以及抽象艺术的影响,吉洛早年曾与布朗库西、斯塔埃尔和索尼娅·德劳内-特尔克等艺术家一样,致力于“纯艺术”的探索,例如在《构成》中,她已放弃了具体形象而专注于形式关系的锤炼,但在由几何图形构成的色彩平面中,容器的曲线却保留了一丝情感的温度。而1948年创作的《建筑师》又明显受到毕加索同时期带有儿童简笔画特征的绘画的影响,她先是用厚厚的水粉在纸上绘制带有纹理感的表面,而后用铅笔将线条切入仍然潮湿的水粉中,但在极度简化甚至符号化的同时仍没忘记加入有机元素。

20世纪60年代后,吉洛逐渐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她并不关心造型的精确与否,而只专注于简洁性以及色调的和谐,她以一种富有韵律的“节奏”来经营画面关系、传达有机增长。《在温室中工作的画家》有效探索了色彩涂层中经常出现的随机的特性,使下层颜料能够穿透顶层颜料“生长”出来,从而形成单一色彩或颜料层无法达到的“半音阶”式的发光色调。并且,她还通过增强配色的强度——注入标志性的、充满活力的红色,推动了整幅画面的情感氛围。在《棕榈树》中,吉洛继续探索色彩的属性,红色侵入整个画布,但与她最喜爱的马蒂斯不同的是,通过互补色的表面张力,她实现了空间的可视化。因此,尽管画面的色彩是平面的,但空间构成却并不平坦。《生命之树》作于2002年,我愿意将之视作吉洛自我认知的图腾,洋溢着成长和希望的精神,同时,不可辨认的符号又保持着一份神秘感。

美是一道吸引眼球的微光,是寂寞人生中可以共享的柔情。吉洛知道,绘画就像诗歌一样,是一种炼金术,其中有许多元素可供选择,而无论她如何选择、如何改变,“抒情性”都会恒久留存于作品中,就像音乐的“诉说”,虽抽象却深情,这才是使观众感动的因由。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