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伟在新居中向记者展示《家庭周报》
顾伟全家福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贾莹莹
“这是我儿子的一首诗在沈阳的大奖赛中获奖的照片,这是我儿媳在举办讲座的照片,小两口还新买了辆小轿车,这都是我家的大事……”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刚走进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的顾伟家,就被门口挂着的《家庭周报》吸引了眼球。顾伟一边翻着周报,一边给记者讲述着上一周家里面发生的大事小情,讲到儿子儿媳取得的成绩,讲到家庭生活越来越好,乐得合不拢嘴。
一张张照片、一组组文字,详细记录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成长点滴,在顾伟的讲解下,他们一家的家庭故事犹如坐上了时空隧道,浮现在了记者眼前。“这已经是家里的第1489期《家庭周报》了,28年来,全家人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一起,看报、交流。”顾伟告诉记者,《家庭周报》就像他们家最忠实的老朋友一样,每周如期而至。
小周报记录大故事,为了便于保存,顾伟将每100期装订成册。记者看到,在顾伟家的书房中,14本装订好的《家庭周报》虽有页面微微泛黄,但是每一页都经过精心编排,儿子顾然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父亲顾伟每一个成就背后的辛勤付出,母亲兼顾家庭和工作的不辞辛劳,儿媳走进顾家的欢声笑语,孙子出生时全家人的殷切期盼……
“这14本《家庭周报》是我们家28年家庭变化的记录者,更是我们身处这个美好时代的见证者!”顾伟说。
6岁的《家庭周报》“总编辑”
1990年,顾伟家旧居动迁,全家搬到了郊区的一个出租屋中,当时儿子顾然已经6岁,面临着学前教育的问题,一个想法突然浮现在顾伟脑海中,“让儿子尝试着办一个《家庭周报》,不仅能练写字,还能让他学会编故事。”1990年6月10日,6岁的小顾然拿起父亲买来的水彩笔,在6.6平方米的小屋里,当起了“总编辑”。
起初,顾然口述,顾伟记录,他再照着父亲的字一笔一笔描画,几期之后,顾伟便开始教他用拼音,查字典,完全让他自己动脑编故事、画画。顾然越办越有成就感,小小八开纸成了他的“儿童乐园”。办到48期的时候,顾然该上学了,顾伟将《家庭周报》印上格子,为报纸进行简单排版,经过近一年的练习,顾然的字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家庭周报》变得更加专业了。随着“总编辑”不断成熟,顾伟放开了办报“权限”,报纸也变得越来越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一个小男孩的喜怒哀乐全都跃然纸上。
“办报的初衷是想解决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但是事实证明办报也促进了孩子智力发展,他比没有办报的孩子,多写了50多万字,多画了600多张画,为他后来发表数十篇作品、十几幅书画获奖打下了基础。”顾伟告诉记者,办报更锻炼了孩子的毅力,当周报办到269期时,顾然意外摔折右手腕桡骨,但他硬是用左手办了5期《家庭周报》。
办报不仅没有影响顾然的学习,反而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家庭周报》上,记录着顾然从小学到初中的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书法、绘画、征文比赛屡次获奖。
在一张老照片中,记者看到6.6平方米的小屋里挂满了《家庭周报》,顾然沉浸在办报的喜悦和坚持带来的收获中。
6.6平方米到120平方米“编辑部”
1998年, 当《家庭周报》办到400期的时候,为了不影响顾然中考,顾伟建议停刊。但是仅仅过了两周,全家人就开始思念这个“老朋友”了。“没了周报的家庭,就像中断了历史!我这时才感到,《家庭周报》已经成为我们家风建设不能缺失的文化平台。”顾伟决定,自己替代儿子将《家庭周报》继续办下去。这一坚持,又是20多年。
1489期的《家庭周报》,记录了28年来顾伟家庭每个成员的进步,也记录了“编辑部”的发展壮大。“《家庭周报》在6.6平方米的出租房创刊,在60平方米的房子中发展,更在120平方米的新房中得到众人的关注。”顾伟告诉记者,昔日的小编辑已经成了大学老师,他从普通公务员成为优秀的政协委员,妻子从下岗女工成为优秀的社区党委书记。《家庭周报》不仅记录了他们每一个人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点滴历程,更讲述了全家人买书、读书、藏书的故事。
顾伟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在家里能有一个独立的书房,30年前,全家人挤在6.6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他的书房梦成了天方夜谭。“那时我把书都寄存在了朋友家,就盼着搬新家能有个书柜。”搬到60平方米的新居后,由于经济拮据,妻子顶着高烧陪他到同事家拉回了木料,顾伟亲手打了几个书柜,放在了卧室里。后来,为了改善住房条件,顾伟家贷款买了一个120平方米的三居室,恰逢妻子补发6000元工资,为他更换了三面墙的20个新书架,打造了独立的家庭图书馆,圆了他的藏书梦。
“家庭的小变化,折射国家的大发展;一张小周报,见证着大变革。”顾伟觉得,文字是最真实和最客观的记录者,《家庭周报》是顾家人的历史,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未来,国与家的历史还会继续传承和延续。“等到小孙子4岁后,《家庭周报》将交给他继续办下去!国与家的历史,将由下一代继续书写!”顾伟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