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
□ 李伶俐
在7月举行的第五届中俄博览会上,来自重庆的“綦美人”大放异彩,不仅颇受俄罗斯当地民众的喜爱,还与俄罗斯最大的进口商品电商平台“莉扎有限公司”签订了5000万元的出口合约。一件风姿绰约的旗袍,一个绣着“重庆”的手包,一条轻薄的围巾,每一件展品里都饱含着“綦美人”的匠人匠心。
“綦美人”旗袍创始人张小君说,“綦美人”旗袍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承载,它更能讲述生动的故事。此次参加第五届中俄博览会的一件黑底红花旗袍,就采用了“綦美人”研制的蕾丝面料,上边绣上了重庆市市花“山茶花”以及古城墙为设计元素的“重庆”二字,在“重庆”二字的下层,是由一扇代表渝南门户綦江的红色雕花门打底。
讲述旗袍的故事,传承旗袍工艺,以匠人匠心做好产品,这就是张小君坚持的“綦美人”。张小君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这是因为“綦美人”不仅是品牌,它的背后是外婆的心愿和希望。
张小君外曾外祖父是清朝宫廷制衣工,清朝灭亡后在北京自立门户开店制衣,外婆罗祥英得到外曾外祖父亲传,学得一手制旗袍好手艺。南京一位张姓裁缝慕名前来学习,成了罗祥英的师兄,学成后因其制作的旗袍深受宋美龄的喜爱,这位张姓裁缝成为宋美龄的专职制衣师。20世纪40年代,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相聚重庆,战事纷乱,在分别之前,宋美龄希望能为两位姐姐制作一件旗袍,若日后不能相见也可作为怀念。而恰好那时,张姓制衣师摔伤了腿,辗转找到师傅家,派了十二三岁的小师妹罗祥英前去协助师兄。在师兄的指导下,罗祥英顺利地完成了旗袍制作。
“后来外婆出嫁后,跟随外公到了上海谋生,在上海开了一家裁缝店。”张小君说,当时的店铺必须将自己的户籍写在招牌上以便检查,可外婆写上招牌的“綦”字很多人都不认识,客人们经常问“綦”怎么读。再到后来,客人们就叫长相秀气的外婆“綦美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綦美人”罗祥英回到綦江务农,自此,制旗袍成了她一生心心念念的事。在离世前她反复对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外孙女张小君说,她算是家里最见多识广的人了,希望她把“綦美人”的手艺传承下去。“我听到这个遗愿心里觉得很沉重,因为这与我原本规划的人生道路相背离。”张小君说,外婆的嘱托一直在她心里不能释怀。直到2013年,看到国家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张小君正式走向了“綦美人”。
她开始研究外婆留下的衣服、资料,并从母亲那里学习制作手艺。为掌握“綦美人”更多的制衣技艺,张小君又根据外婆与众多师兄师弟来往的书信,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拜访外婆的师兄师弟及其后人。“虽然很多长辈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后人得知后都愿意鼎力相助‘綦美人’。”张小君说,此后的几年里,她潜心钻研学习。2015年1月,“綦美人”接到第一笔订单。
“綦美人”的产品分为私人订制和批量生产两类,对每一项工艺,张小君都有很高的要求,为此她制定了一系列的“綦美人”标准。张小君指着一款旗袍的镶边说,“綦美人”手工旗袍镶边工艺要先上浆进行辅助压平、固定,45°角斜裁,再用线从内部进行手工缝制,从外表是看不到针线痕迹的。“就这一项工艺,也要有着四五年工作经验的技师才能做到平滑无痕迹。”
除了在工艺上,在设计上张小君更是高要求,目前,“綦美人”产品的设计主要由张小君和她的女儿负责,她们长期将自己沉浸于旗袍文化环境中,并研究不同的文化和故事以赋予旗袍新的设计创意。在制衣前,她们还要将样衣进行1∶1精确裁样,以便技师们按版裁制而不是随心所欲。
在张小君眼中,身着旗袍的女性应该是系统的美,因此2016年8月,她又开始研发与旗袍相搭配的包、鞋子、围巾等产品。2017年,“綦美人”实现年产值300多万。“虽然我们产值小,但‘綦美人’正努力创造出受消费者喜爱的服饰文化产品。”
在重庆白象街,张小君获准在曾经的“蒋介石重庆行营”开设了展厅。走在外婆曾经走过的楼梯上,张小君说,曾经那令人感到沉重的遗愿,如今也成了她的毕生心愿,她希望自己不辜负外婆所望,以匠人的姿态与心态,将她的手艺继续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