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学鸿
郑板桥有个女儿,及婚嫁年龄尚未有婚约。有一天,他笑着对女儿说我带你去个好去处。女儿不知情,随他来到一位挚友家中,这位学者朋友家里有个儿子,年龄与其女相当。郑板桥于是对女儿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 一句话交代清楚后留下女儿,自个便回家。就这样简单将女儿嫁出去了,婚礼都没办。
这则记录见自林语堂先生作品,不知是否确切,不过以郑板桥风流雅谑、行事乖张秉性,倒也可信。无独有偶,宋人魏泰《东轩笔录》里也有一则相似趣闻,乃作者祖母口述。时有一县令钟离君嫁女,相中的本是邻县许姓县令公子,婚期将至,买了个婢女打算从嫁。一日此婢女打扫前庭至一低洼处,恻然泪下。钟县令不解,细问究竟,婢女方说此处乃幼时与父亲常玩击球入洞游戏所致。于是再问县衙老吏,得知此女果前县令之女,因父身死家破,流落民间,更卖为婢。钟县令知此后,思忖再三修书准亲家,说买婢得前令之女,怜而悲之,认为义不可久辱,打算以生女嫁妆先嫁前令之女,征询许县令意见,商量将生女婚期要推迟一年。不曾想亲家比他更为豪气,回信质问他说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君何自专仁义,直接表示愿为儿子娶前令之女,反请钟县令别求良婿。
两则故事皆与姻缘相关,看似将终身大事为儿戏,细察则不然。郑板桥对知己友人之子肯定了解周详,省略的不过是烦琐礼仪;而钟许二令不约而同以仁义为先,各自成全对方美意,无私善举足以激天下大义,岂非君子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