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群边陲万里行途中
鄂伦春族女性莫鸿苇今昔对比(左为徐力群摄,右为徐崔巍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宋利彩
对于“70后”的徐飞来说,父爱如山,是因为父亲无声地在他心中种下神奇的种子,这粒种子在他步入不惑之年后渐渐长成参天大树。
徐飞的父亲徐力群是中国知名摄影家、旅行家,他曾在1986~1991年,用5年时间孤身一人驾驶一辆长江750三轮摩托车,从黑龙江省黑河出发,绕行祖国边疆一周,考察、采访……彼时,十几岁的徐飞,尚不理解父亲撇下自己独自远行的意义。直到女儿提出,想重走爷爷走过的边陲,他重新整理父亲当年留下的照片资料,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发现自己心中早已被埋下“自由与远方”的浪漫种子……
近日,徐飞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讲述了已故父亲的壮举,以及自己和女儿重走边疆,一家人跨越30多年、丈量8万公里的故事。从中,我们看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更看到了他们心中升华的家国情怀。
一个人的“长征”
徐力群大学毕业后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任中学语文和美术教师,后在地区文化馆和文化局任职,1979年调入哈尔滨市,摄影作品《鄂伦春猎手》在第五届亚洲大洋洲摄影竞赛中获得“联合国亚洲文化中心奖”。然而,几年后,他主动要求调到黑河工作,1985年被授予“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金质奖章。
“父亲深深地热爱边疆。在大兴安岭林区工作时,他一年有200多天待在山里,与鄂伦春族老乡结下深厚友谊。拍摄、考察鄂伦春族的生活是他早年最深入的项目。”徐飞说,1985年获奖后,父亲受到文化部领导接见,说可以提供给他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但父亲却提出,想绕行祖国边疆做文化考察。
“读了父亲的笔记,我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是带着对祖国边陲人民的热爱,对边疆风情、风俗的喜爱,对边疆地理、历史状况的渴求,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做的这件事的。”徐飞说,一次,父亲乘船在黑龙江上旅行考察,船停靠在“御史大夫村”码头,既没有人上也没有人下,但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簇拥在江边望着这条船。不明就里的父亲举起相机拍下一张照片的同时,心里一下子明白了,这条船是村民们和外界沟通的唯一的“桥梁”。船来了,便是全村的节日。于是,“御史大夫村”那一片渴望的目光,让父亲久久不能忘怀,成为父亲踏上“边陲万里行”之路的初心。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黑河市出发,徐力群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悲壮的诗句。这一路,他要经受极寒、极热、极旱、极湿、极缺氧的生存考验。他翻天山,走昆仑,驶过喜马拉雅,穿滇南高原,踏南沙群岛,巡万里海疆,游白山黑水……一路留下了6万张照片和20本日记,其摄影作品在《人民画报》杂志连载30多期,先后举办十多场“边陲万里行”摄影作品展……
“绕行中国一圈的父亲,很少跟我讲他的那些苦难和荣耀。”徐飞说,在父亲的日记里,看到最多的是他对边疆人民和风土人情的热爱。父亲曾在日记中记述:途中,看到一个孤零零的蒙古包,想进去要杯水喝。进了包中,只有一个小姑娘,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小姑娘熟练地煮了奶茶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几个大人回来,开始宰羊款待客人……
父亲在走边疆途中,时常写信给徐飞,信的内容围绕着三个字:靠自己。“有一次,父亲从遥远的新疆寄了一双军用大头鞋,大头鞋是边疆军人送他的,他舍不得穿,寄给千里之外的儿子,那是一种怎样的惦记啊……”徐飞回忆起这些,不免有些动容。父亲特别勤勉刻苦,20本一百多万字的纪实日记,都是早上4点钟起床写成的。在小儿子徐崔巍的印象中,父亲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盏台灯、一个人伏案整理照片和文字的背影。旅行结束后,徐力群出版了《边陲万里行》一书。
“靠自己”是徐家的家风
在父亲的影响下,徐飞很早就接触了相机。当兵期间,父亲给部队写信,借调他陪同走了从广西北海到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广东西部沿海等地。随着年龄的渐长,他渐渐明白了父亲总是叮嘱的“靠自己”的意义。
从部队转业后,徐飞在一家企业做宣传工作。一次,一位同事和他谈论起当时很有名气的父亲,他不假思索地说:“十年之后我会超过他,当然不是在摄影和文化领域。”后来,徐飞和朋友离开哈尔滨去外地创业。再之后,又和妻子到北京,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工厂开始,做到了拥有200名员工、年销售额近亿元的企业。而从小喜欢画画和影像的三弟徐崔巍,子承父业,一直供职于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从事摄影工作。
“能做到这些就是靠着爸爸教我的‘靠自己’这三个字。他的成就和奋斗过程给我底气,让我觉得我也一定可以有所成就。父亲的影响的潜移默化的。”徐飞说,父亲平时有意无意地讲一些道理,比如忠诚做人,踏实做事,大事认真筹划,小事一丝不苟……
家风家教总是代代相传。
在对女儿的教育中,徐飞也采取了放手的“策略”。女儿徐九彤小学毕业后自己提出要去美国读书,随后只身一人远赴海外,所有的事情都靠自己完成,独立、有主见。
“作为父亲,我为她提供必要的条件,至于将来能有什么成就,就全靠她自己了。期望她能热爱生活,爱家敬业。”徐飞说,女儿正面临考大学,虽然对她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女儿能考入美国排名前十的名牌大学,但对女儿的具体选择绝不干涉。
美国求学数年,徐九彤发现,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在他们的认知中,中国只有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而对中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边疆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和关注。
徐九彤不到一岁爷爷就因病去世,但她从小就听爸爸讲爷爷的故事,后来又多次翻看过《边陲万里行》一书,爷爷描述的世界让她向往不已。“永远在路上才是一生不变的风景”成为她的座右铭。对社会学、政治学感兴趣的徐九彤,在2016年秋天向爸爸提出,想利用假期去看看爷爷走过的边陲。
再走“边陲万里行”
在女儿提出重走边陲之后,徐飞开始认真地整理、阅读父亲留下的大量日记。徐飞深深感受到,父亲的万里行,不仅仅是摄影和考察,更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于是,徐飞决定,把传承并宣扬父亲徐力群的伟大精神当作后半生的事业来做。
对此,徐崔巍也非常认同。
“从前,父亲走到每个地方都会给我寄一张明信片,其中有一张写着,‘这里的云很低,爸爸随手摘一片送给你’。我也想摘一片云送给他。” 徐崔巍说,“同时,用镜头探寻边疆变化,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2017年7月9日,徐飞和三弟徐崔巍、女儿徐九彤,从黑河出发,开始了“不忘先辈初心,再走边陲万里行”活动。他们走过了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广大的边疆地区,访问了许多当年与父亲结识、支持帮助过他的人,也找到了许多父亲当年拍摄过的人,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言说这30年的世事变迁。
“这么多年过去了,边疆地区的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已经非常方便,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能感受到边疆地区人民的淳朴。”徐九彤说,在一位跟爷爷关系亲密的鄂伦春族老乡家里,老人家的一句“要永远相信别人”,让她流下了眼泪。
一路上,打动他们的,除了边疆地区人民的淳朴,还有种种人事变迁引发的无尽感慨:曾经美丽的鄂伦春少女莫鸿苇,现在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级非遗桦皮镶嵌画传承人,用巧手雕琢着献给中外游客的“鄂伦春馈赠”;曾经扎着辫子的小女孩,如今家中现代化农机嗡鸣作响,在广袤的黑龙江大地上开垦着幸福的新生活;曾经骁勇桀骜、快马扬鞭的俄罗斯族小伙子,如今已经人至老年;曾经靠“采山、打鱼”为生的漠河人,如今将旅游业做得风生水起,“神州北极”的神奇天象令人流连;而曾经一片渴望眼神的“御史大夫村”,如今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红星村”,成为城市孩子们感受田园生活的“后花园”……
一切如徐力群曾在日记中写的:“人类所做的种种努力,悄然改变着荒凉的黑龙江边陲大地。”徐崔巍已将第一阶段行程的素材整理好,与父亲徐力群采集的素材编辑组合,文字和光影成为镌刻中国边陲社会巨变的缩影。
“时光匆匆,很多事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变的是边陲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变的是我和父亲用影像记录生活的心。”徐崔巍说。
“我们深知,父亲所做出的成就和历经的磨难,再也无法超越和效仿。我们再走他的路,是为了把他留下的宝贵资料整理、保存好,是为了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这件事让我热血沸腾。”徐飞说。
今年第二阶段“再走边陲万里行”已启动,徐飞的叔叔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他们从内蒙古四王子旗出发,计划走进巴彦淖尔、阿拉善地区,经甘肃,进入新疆、西藏……走向他们的自由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