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双阳
当两个人渐渐把彼此视为理所应当;当我们认为,自己已经“充分了解对方”;当我们失去了对一个人的好奇;当我们把本应充满创造性和未知的关系,变成了每天上演的固定角色和剧本,关系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活力。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
我经常有机会倾听来访者描述自己的伴侣,从他们对伴侣的描述中,渐渐对他们的伴侣有了一些感性和直觉上的认识。可是,等我见到了他们的伴侣时,往往会大吃一惊,他们的伴侣根本不是他们描述的样子,并且伴侣讲述的故事版本,往往跟他们对于关系的描述,非常不同!
是这两个人中有哪一个在撒谎吗?不是,原来是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描述的才是“事情的真相”。在我看来,每个故事版本都是真实的,每个人的描述都是正确的,只是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而已。
每一个关系里都蕴藏着一个甚至很多个自己,所有关系中的自己更是有很多可能性和面向,就像社会建构论的创始人肯尼斯·格根所说,我们都是多态的存在。
说了这么多,我最想说的是,我不觉得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很少有纯粹的“本性”这样的东西,更多的不过是一种我们描述一部分人的视角,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罢了。当我们说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时,我们不过是给自己的不负责任找了一个合理化的说辞而已。
与其说喜新厌旧,不如说是我们很容易把从前的惯性带到一段长期的关系中。而这些惯性往往在一段所谓“新的关系”里,暂时被放下,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会变得更谦卑,更好奇,更不假设自己了解对方。
可是如果我们的好奇不延续下去,如果我们不带着谦卑的好奇继续探索下去,这份“新”的关系很快就变成了“旧”的关系,从前充满未知的关系,很快就变成了我们跟自己的关系,变成了台词不变的旧剧本。
怎样对一个人好奇?
好奇这个词听起来很简单,与生俱来。可是,如果是对你已经认识了20年的老友好奇呢?如果是对同眠共枕了10年的伴侣好奇呢?如果是对你的父母好奇呢?如果是对你20多岁的孩子好奇呢?
如果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好奇对我们来说是自然自发的事情,那么现在,我们要重新放下我们以为“知道”的很多东西,重新开始学习好奇。
我想,我可能无法“教你”好奇,也无法教你如何在“旧”的关系中创造新爱,但我可以画一个好奇地图给你,这个地图并没有明确的疆域,能走到哪里,愿意走到哪里,可以拥有多宽多深的视角,都取决你!这份地图也并不详尽,它没有预测你在路上遇到的阻碍和惊喜,因为,每个人的路径都独一无二,但它可以帮你多一分力量和想象,也欢迎你加入这些探索和文字里来,创造一份独属于你和你们的地图!
当然你也许会问:“有好奇了,我们就可以在亲密关系中创造新爱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并没有答案,我想,每一份关系都是独特的,它在每个此时此地需要怎样的“爱情配方”,可能只能由相爱的两个人共同调制。但我也想说,无论这个配方是什么,好奇都是一剂最基本的底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如何绘制一幅“好奇地图”
1.永远不假设你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
这句话背后,有一个最核心的词,叫not-knowing,也就是“抱着不以为自己知道的心态”。这句话还有很多衍生出来的意思:永远不要假设你已经充分了解了一个人;永远不要假设你的理解就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永远不要假设对方没有你不曾了解的梦想、期待、愿望;永远不要假设你们的关系已经没有新的可能了;永远不要假设关系是一成不变的……
当然,这么做很难,尤其是对于已经感觉到非常熟悉的伴侣,但这是绘制“好奇地图”的第一步。带着“不以为自己知道的心态”,去多问问题,即使我们脑中有自己的解读、评判、评断和描述,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先悬置在一边,去了解对方真正想要说什么。
2.不假设自己知道对方“问题”的答案
很多时候,当伴侣向我们描述一个困惑他自己的事件时,他们可能真的只是想让我们耐心听完,请不要打断他们。然而,你说:“我知道你这个事情要怎么办!”也许你真的不知道,也许你以为你知道,但你都没有听完怎么知道?也许对方知道怎么解决,但就是想跟你分享这个过程,也许你的解决方案对她来说无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效的,我们很难做到别人建议我们的事情)。
所以,先不要急着试图去“解决”对方的“问题”,而是问问对方:“你需要我做些什么?”
如果是希望我聆听,希望我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聆听?如果希望我说说自己的想法,你都想听到些什么?我也很关心你说的这件事情,但能不能教我怎么更好地关心你?
在亲密关系中,阻止我们对一个人好奇最可怕的力量,就是自以为是和狂妄。爱是有着谦逊的力量的。爱首先是用平等的心情去对一个人深深地尊重,而不管是平等还是尊重,都需要心怀这份谦逊。当我们觉得自己有力量去改变对方,“调教”对方,“搞定”对方,“控制”对方的时候,我们已然把自己神化了。你想想,当你觉得对方是一个你可以搞定的“东西”时,又怎么会真正对他(她)好奇呢?为什么不能是我们谦卑地向彼此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爱对方呢?
事实上,谦卑并不是因为我们有谦逊的美德,而是对于另一个人,我们真的知之甚少。对方跟我们说着不同的爱的语言,就像是两个外国人的对话,是需要深入地彼此学习和共同创造新的知识的。很多时候,我们口口声声说的“三观不合”,其实是对彼此差异的不了解。
所以,也许下次你可以试试,当你不知道怎么做时,怀着最诚挚的谦卑,问问伴侣:“能不能教教我怎么爱你?”
3.让自己在此时此地这个空间里与对方同在
这个“同在”也包括很多衍生的意思:我们不为对话预设一个结果(比如我一定要让你同意我的想法);我们不以“搞定对方”为目的(比如,女朋友哭了,现在我的目的就是要哄她,如果我哄完了她还哭,那我可能就要生气了);我们用整个身体来投入到跟一个人的相处中,我们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都跟着我们在一起表达;我们可能会探讨过去和未来,但两个人都对此时此刻的关系有觉察,注意力不仅仅在聊天的内容上,也在过程和彼此的关系上。
这里可能也包括了一些好奇的结果:好奇是充满感染力的,当我们真正对一个人好奇时,对方也开始对自己好奇,同时,也会对我们产生好奇。这些好奇就像彼此内心的涟漪一般,在彼此交汇时产生新的涟漪,然后,不断有新的创造。
其实,同在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就像两个人一起跳舞,需要很关注对方,需要用整个身体,去感受对方下一步可能要怎样走,自己要怎样跟对方配合,再或者,往哪里走似乎是比较合适的,是双方都觉得舒服的,一点点彼此感受和回应,一点点更加同步。
当然它也需要空间,有的时候我们就是需要慢下来,给对话足够的空间,甚至,后退一步,看看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现在想走的方向,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去的地方?可以被一个人好好地聆听到,好好地好奇,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在努力地了解和理解自己,这个过程本身,就给了这个人莫大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新厌旧”,那么,所有的“新”,可能也很快会变成“旧”。每个生命都充满了无数的故事,很多个自我,甚至可以说,每个生命都充满着神秘色彩。如果,这个人是我们的爱人,也许这份神秘本身,并没有随着时间消亡,而是我们自以为对对方的了解,和我们的预设和假设,渐渐掩埋了我们的好奇。
愿我们,都在谦卑的好奇中,不断跟伴侣同在,创造“新爱”!
(作者系繁荣成长工作坊创始人,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学后现代教学团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