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7月16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报道 “不种粮食 改种玫瑰”带着22个高原村脱贫 “5+X”  村妇联实现各司其职 山西足球少女逐梦之路 把藤编手艺升级为致富产业 南海妇联致力打造“爱·益·家”公益品牌活动 广西南宁启动儿童之家志愿服务暑假特别活动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80后”打工妹返乡创业

把藤编手艺升级为致富产业

主人公语

“让老乡们自己在家门口就能工作,都送到我们这儿来统一销售,大家共同致富。”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

□ 于灯灯

一根根彩色藤条在指间飞舞,不一会儿,一个个精美的藤编工艺品便新鲜出炉了……走进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梁董庙街藤编加工厂,到处堆满了琳琅满目的藤编工艺品。

7月11日上午,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来到杨梅家,一眼就见到她正在给村民讲解编藤要领,在屋里忙里忙外,比画着背篓的造型。

误打误撞结缘藤编

第一次见到她,朴实的打扮,说话干净利落。得知记者的采访来意,她谈起自己的创业轻描淡写。“做这个都是误打误撞的。”杨梅说,5年前,她和丈夫一起外出深圳打工,靠着眼疾手快,脑子灵活,她和丈夫的收入很快飙升万把块钱。一家人的生活基本可以开支,还有所节余。

“放不下孩子,不想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在2013年时,杨梅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了广东打工的生活,到离家比较近的贵州工作,正是贵州之行的经历,让她从此与藤编结缘。

一次工作间隙,杨梅和爱人外出玩耍,看到贵州遵义当地有很多做藤编的,这让她有了想法。

“这东西不好学,品类又多,我当时都学了三四个月,一天做不了几个。”旁边做背篓的婆婆告诉杨梅。但是,这并没有让她害怕,利用工作之余,她跟着当地人学习藤编,随着时间推移,杨梅的手艺也越来越熟练。一个大胆的想法也开始在她心里萌芽:回家自己干。有了这个想法后,杨梅就更加勤奋学习编织所用材料、造型、流程等等。

回乡创办藤编加工厂

“为了孩子不再走我的老路,纠结了一年时间,终于还是决定回家,父母在我小时候就已经外出打工了,过程中的辛酸只有留守长大的孩子才会明白。”杨梅说。于是就与丈夫商量,在外面不可能打工一辈子,不如回家乡创业。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赞同,于是2014年底,夫妇俩回到了江津永兴镇老家创业办厂。

“办厂,谈何容易?当时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设备。甚至都不知道做什么。”说起最初筹划办厂的日子,杨梅说当时是一脸的无奈!然而既然决定了,只能硬着头皮也要走下去。

没有场地,就把原来的老房子拓宽。终于在2015年6月,杨梅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加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30余万元,建起了一所自己的家庭藤编加工厂——鑫彩藤编加工厂。

回乡创办藤编加工厂之初,杨梅和丈夫在市场上试了几个款式的藤编样品,并将它们带到成都、遵义、大理进行试点,刚开始大理的那些老板不同意,他们就免费送。没想到的是,他们还没有到成都,云南方面就要求杨梅夫妇多拿些编制好的背篓、竹筐、菜篮样品,这些样品一亮相,便受到广大商家的青睐。就这样两个人跑了一个多月,和云贵川渝多个商家达成了合作意愿,这让她对发展藤编产业充满了信心。

“藤编的样式有好几十种,如果每一种样式都编,不仅成本高,而且没有这么多时间和工人,于是我们只选择了卖得比较好的三种。”杨梅介绍,为了节约成本,材料从代理商进货,慢慢地由杨梅和她老公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材料都是在市场上买来后对比着设计,再结合经验做出来。

目前,杨梅夫妇直接把藤编产品送到成都、德阳、遵义等地销售,每年的盈利都能达到上百万元,形势越来越乐观。

传授技术共同致富

藤编加工产业正红火的同时,杨梅还组织留守人员,手把手教他们藤编的技术,让更多的人发展家庭副业。

“我平时在家里带孙子,学会藤编手艺,有空就来,一点都不耽误农活,就这样我一个月还可以挣千把块钱。”在藤编厂做工的张婆婆高兴地告诉记者。“没有时间限制,只要他们想学,即使来不齐,我们也组织培训。”杨梅补充。

“自从杨梅的藤编加工厂开办以来,当地村民一有空闲就来做工,速度快的一个月可以增加4000多元的收入,家里事情多,做得慢的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永兴镇专职副书记说。

“以后,我除了想扩大规模,增加电商渠道,就是成立一个藤编加工生产合作社,让老乡们自己在家门口就能工作,都送到我们这儿来统一销售,大家共同致富。”说起以后的打算,杨梅信心满满。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