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苏建军
多年前,县委书记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奋斗一生;2017年春天,兰考县如期兑现脱贫。
近几年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多次来到这里采访,感受到兰考的巨大变化。
一个村庄和他的梦想
七月的乡村一派生机勃勃:绿油油的玉米半人多高,正在使劲地长,仿佛能听到拔节的声音,乡村路边的大树撑起一长排绿伞。记者来到兰考东坝头乡,这是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黄河在此调头奔腾入海。张庄村,是焦裕禄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牵着85岁的张景枝老人的手,和她一家人亲切交谈;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如今,张景枝老人一家,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家里的地也流转出去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张庄村也有了很大变化,按照总书记的叮嘱,一项项工作得到切实落实:2017年3月28日,兰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张庄村也同步退出。
在当年习近平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的地方,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告诉记者,几年来,张庄村实现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两侧栽植了绿化树,安装了路灯,建成了300多平方米、藏书10000册的“桐花书馆”。 张庄村委与公司合作共同投资建成117亩的果蔬基地;发展采摘农业,建成260亩的生态园;发展大棚300余座;成立合作社11家,发展莲藕种植350亩,水稻种植12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312亩等高效农业,让村民充分参与生态农业。
张庄村原来是有名的大沙窝,焦裕禄在这里查风口、追风源,打响了进军风沙的一枪,留下了宝贵的焦裕禄精神。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现在张庄村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二是坚持固定党日活动;三是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四是坚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五是每天村干部坚持义务劳动,带头打扫村道,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六是坚持每周五开展幸福大讲堂活动,并修订村规民约,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让优秀传统回归村中。
张庄村实施“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双轮驱动”的旅游发展之路: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乡愁”意识,启动“梦里张庄”农家院落改造项目,利用现有住宅,把围墙打通透绿,对房屋进行简单改造,采取农民自建,自主经营,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小院;一方面发展红色旅游,建成占地120亩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可达10万人次。
一座城和他的新面貌
作为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兰考汇聚着全国的目光。然而,精神富有的兰考县却曾经戴着一顶“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2014年,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了,为什么兰考贫穷落后仍没有根本改观?”这一问,后来被称为“兰考之问”。
2014年5月,兰考县委、县政府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并用三年时间如期摘掉了贫困县的“穷帽子”。
这其中也凝聚着兰考42万妇女的巾帼力量:作为全县妇女的“娘家人”, 兰考县妇联助力贫困妇女致富兴家。目前,兰考已创建100个“妇女之家创业服务中心”,项目有做鞋花、串手珠的,还有服装加工、做圣诞彩灯的,带动贫困妇女就近就业。在兰考,有1.7万名贫困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发展养殖种植、手工编织、服装加工等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就业1872人。
兰考县城面貌也在变。
如今,包括县政府办公大楼在内的很多行政办公楼外面,都不再是森严的大院高墙,而是绿化带和花园。记者走近兰考县办公大楼,眼前一片开阔,绿化带和花园交相辉映,办事的城乡群众可以自由出入,还有人在办公大楼之间的绿化带和花园散步休闲。
早在2015年,兰考县政府“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将原来的政府大门和院墙拆除,绿化亮化,机关大院整洁一新,大部分机关单位、公共服务设施等都实现了拆除院墙和大门。特别是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如民生大厦,涉及民生的所有机关单位在这里集中统一办公;农业大厦,几乎涵盖了所有涉农的机关单位;建设大厦,都是涉及住建领域的单位;平安大厦,涉及公安、安全等部门。这些单位统一办公,还绿于民,把楼下值班室变成了便民服务室、志愿服务工作站,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不仅在县城,“拆墙拆门”延续到乡村:兰考县委对全县450个行政村的“两委”大院进行改造,把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提升为“党群服务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便民服务。
兰考县定了7条标准:拆除围墙、大门;周边建文化活动广场,配备文体器材和石桌条凳、音响、广场灯;引导群众在周边设置超市、诊所;建设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间;设置旗杆,悬挂国旗;设置或预留固定宣传栏;绿化、美化广场。同时,兰考县要求各村按照“一室多用、一所多能”原则,合理设置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室、图书室,确保村室具备村民议事、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教育培训和群众文化娱乐等功能,把村室打造成为服务群众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