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老师介绍并操作测量面团拉伸性的电子型拉伸仪
易玲老师示范烟草苗转接操作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任然 文/图
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平日异常安静的工作大楼,在5月19日这天热闹起来,一波又一波的小朋友在楼道里穿梭。
位于三楼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几个实验室里挤满了小脑袋,不停地对研究员发问:“这是什么?”“为什么?”
当日,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公众开放日。
当日,中国科学院举办的“中国科学院第十四届公众科学日”科普活动,包括成都在内的全国十几个城市、百余个研究所也同时免费对公众开放,旨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开放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的几个实验室,以生物进化与粮食安全、两栖爬行动物为主题,向民众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相信科学,不传播谣言
王婆婆就住在研究所附近,当她从孙女小学得知研究所要举办科普活动后,便带着叶叶来到研究所参加活动。“我也很感兴趣,我想去问问,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王婆婆说。
“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也是此次研究所公众开放日科普活动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培准备室,研究员梁俊俊站在小朋友和家长中间,“义正辞严”地解析着转基因技术,为转基因食品辟谣。
“我们不是把除草剂转到小麦中去,而是抗除草剂。” 梁俊俊阐释,我们转的是一种蛋白,这种蛋白可以抵抗虫害,抗虫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物质只对肠道中具有特定受体的部分昆虫起作用,而人类肠道内没有这种受体,吃了安然无恙。社会上流传的“虫子吃了会死,人吃了一定也有害”其实是误解。
“国际上所有的权威科学机构都研究证明,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安全的。” 梁俊俊介绍,转基因食品上市前要通过严格的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首次商业化种植以来,全世界已有2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37个国家或地区批准进口转基因农产品,数十亿人食用转基因食品,未发生一例被科学证实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工程的目的就是要研制出又多又好、好种又节省劳力的品种,服务于大众,最终让大众获得又好又便宜的食品。”梁俊俊现主要从事麦类的抗旱性研究,博士毕业后在成都生物研究所已工作11年,现也承担着有关转基因工程的项目。当日上午,他为三波小朋友及其家长讲述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内容,并不断告诉小朋友们,无论听到任何信息,都要用科学的手段来证实,要“相信科学,不做谣言的传播者”。
研究所也卖零食
在梁俊俊所在的组培室,摆放着各种实施转基因技术的实验设备。灭菌锅、恒温培养室、各种试剂、进行基因扩增的PCR仪、精密称量仪等。
在隔壁实验室里,研究员易玲正带着小朋友们进行一项培育无菌苗的转接操作。易玲介绍,无菌苗是进行转基因实现的第一步,无菌苗是在一种透明的果冻状培养基中进行培育,在其不断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更换培养基,这就需要将其转接到另一个玻璃盘中的培养基中。
易玲拿着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一株绿植,她介绍,这种绿植名叫烟草。易玲告诉大家,对植物学科的发展,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烟草作为模式植物起了很大作用。烟草种子数量多,易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是一种进行遗传学研究的绝佳材料。在玻璃瓶底部,一种透明果冻状物体便为培养基。
在各个实验室里,实验设备令人眼花缭乱,在品质实验室中,研究员正在向一位三年级小朋友介绍一系列面粉测试设备。
离心机、烘烤炉、降落数值仪、磨粉机等设备能测量面粉的特性,对其进行分类,从而精确区分哪种面粉适合做馒头,哪种适合做面包;电子型拉伸仪测量面筋的延伸性,从而准确筛选出哪种面粉能做出体积大、质感松软的面包;质构仪,模仿人类口腔咀嚼,测试面筋的软硬度,从而科学测试其做出的产品是否可让人体达到最好的体验。
在品质实验室,摆放着一些由研究室通过这些设备测试而最终做出来的一些食品,有米花糖和饼干。
三年级的沛沛在观看了这些仪器后,品尝这些食品时觉得“特别好吃”,他觉得今天收获很大,不只了解了一块饼干的来源,要经过这么多科学严谨的程序,他还惊叹:“原来研究所也卖零食啊!”
解剖青蛙
同样感觉收获很大的还有高三女生魏淇澳,她已被英国一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录取,她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天一早便乘坐40分钟地铁赶到生物研究所参观。下午,她亲手解剖了一只黑斑蛙,这令她非常兴奋。
5月19日下午,成都生物研究所开放了其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在系统发育及保育实验室,动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常利明,向参观的小朋友及学生们讲解了平日工作时如何从组织中提取DNA的过程。此后便带领大家进行黑斑蛙的解剖实验。
在进行青蛙解剖示范前,常利明特意向大家说明了有关动物福利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爱护地球、保护自然、善待一切生命,已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常利明说:“动物福利,简单来说即为活的舒适,死的安乐。”
常利明告诉参观者,在研究所还有很多活着的两栖动物,但是考虑到太多人的参观,将会影响它们生活的温度,导致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因此不对外公开。而在对黑斑蛙的解剖中,要先找到一个部位破坏蛙的神经系统,这样蛙在被解剖过程中便感觉不到痛苦。
在一名研究生的黑斑蛙解剖示范后,魏淇澳戴上手套,拿起手术针,先学着破坏了黑斑蛙的神经系统,继而剪开蛙的皮肤,将蛙的心脏、肝脏等器官一一识别后,用手术剪将其一一剪出来,放置在托盘中观察。站在魏淇澳身旁5岁的放放和6岁的游游则一直专注地看着大姐姐这一系列操作。
“我在家自己只解剖过鱼和鸡,今天第一次解剖青蛙。” 魏淇澳高兴地说:“我们在学校里只能学习理论,是没有这样的实操机会的。这个活动太棒了。”
而放放和游游在观看完黑斑蛙的解剖后,对两栖爬行动物产生了兴趣,随即要求参观研究所院内的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